8月7日,可可西里保護區內,中國科學院STS計劃(科技服務網絡計劃)考察項目的專家在工作。 經濟日報記者
高興貴攝
三江源國家公園崗當生態管護隊隊員騎著摩托車在山中巡護。 經濟日報記者 高興貴攝
索南達杰自然保護站可可西里展覽館內,志愿者遲雪(前右)正在給游客做講解服務。
經濟日報記者 高興貴攝
8月5日,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野牦牛隊”的老隊員們聚首在一起。20多年前,他們戰斗在反盜獵的前線,用生命保衛著可可西里的藏羚羊。 經濟日報記者
陳學慧攝
經過幾十年的保護,可可西里保護區內的藏羚羊目前已恢復到6萬多只。
經濟日報記者 高興貴攝
可可西里五道梁保護站的隊員們。 本報記者 高興貴攝
三江源國家公園崗當生態管護隊隊員們使用橡皮艇沿通天河巡護。
經濟日報記者 高興貴攝
可可西里生機勃勃,離不開為它傾情付出的人們:科技工作者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保護生態環境、進行生態修復;生態管護隊日夜巡護,保護珍貴的野生動植物;絡繹不絕來到這里的志愿者帶來現代管理理念,宣傳環保知識。多方合力、傾情呵護,必將書寫可可西里生態保護的新篇章……
科研人員:
借力高科技更好支撐生態治理
對無人區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進行調查一直是生態保護工作的難點,如何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摸清高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為生態保護決策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曾經是擺在保護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如今,借助光學遙感探測、衛星、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有望實現對可可西里乃至整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系統監測。
近年來,科研人員對高寒地區退化生態系統恢復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構建了針對整個系統的綜合治理模式,包括對青藏高原草地的合理利用、天然草地改良乃至人工草地種植等措施,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治理和恢復提供了技術支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趙新全是草地生態學領域的專家。他告訴記者,合理利用草地資源,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原真性,是對青藏高原進行生態保護的關鍵。
“從成立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成為世界遺產地,對可可西里的保護得到了空前的重視,野生動物的數量不斷恢復。然而,青藏高原自然環境惡劣,草地的承載力和生產力有限,食物鏈也不完整。為了確保世界遺產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對這一地區進行本體調查,確定其合理承載力,這是我們現在工作的重點!壁w新全說。
探測過程中,先進的技術手段必不可少,光學遙感技術是重要的一種。中國科學院廣電研究院光電工程部副主任黃旻是光學遙感領域的專家,他向記者介紹了光學遙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任何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譜,是一一對應的,就像人和指紋的關系一樣。利用光譜信息,我們可以對整個自然界的植被、水體、土壤等進行分類。”以前用的遙感探測設備屬于通用型,并沒有專門針對實際需要進行專業化設計。他所在的團隊目前的工作內容就是將大尺度的通用型遙感探測設備與地面的小尺度設備進行有機結合,將其專門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
黃旻介紹,目前科研人員正在著力構建星空地一體化的監測體系,對動物遷徙路線進行監測。“現在有些任務依托無人機來完成,但是民用無人機有自身的局限性,飛行高度和飛行時間有限,產生的噪聲也會對野生動物造成干擾。我們未來將探索在重點區域用載重量大、安全性高的氦氣球,搭載先進的光學遙感設備監測,或者使用有動力系統的飛艇,沿著重要線路去巡視!秉S旻說。
黃旻表示,科研團隊的目標是用3年至5年摸索出一套理論和機制,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據,“要通過在可可西里的研究項目,把體制機制打通,進而在其他自然保護區進行復制和推廣”。
志愿者:
接受洗禮 經歷鍛煉 學會奉獻
在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的長江源園區國家公園可可西里管理處,記者遇到了前來參加志愿活動的清華大學團隊。“95后”的他們一行6人從格爾木出發,帶著滿滿的期待和清晰的目標,開始了在可可西里保護站的志愿服務活動。
隊長張鐸幸來自清華大學生命學院,他告訴記者,此次前來最重要的一個目的是拍一部紀錄片,記錄下可可西里的自然環境和在這片土地上工作的人們。他們還想設計一個可可西里宣傳冊,“通過多種宣傳手段,提高公眾對可可西里的認知度,從而更好地保護這片凈土”。隊員們還有一些具體的目標和期待,“我們想對巡山的交通路線進行重新設計,方便巡山隊員巡山。”張鐸幸說。來自美術學院的孟珍則期待能夠在保護站上親手照顧受傷的小動物。
為期6天的志愿活動很快結束了。記者又一次與同學們取得聯系,他們分享了在高原上的經歷和參與志愿活動的心得體會。副隊長石佳告訴記者,作為保護站的志愿者,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展廳講解、喂養藏羚羊、撿拾保護站附近的垃圾,以及幫助保護站工作人員解決日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拔覀兊膱F隊成員適應高原的能力都很不錯,開始幾天有些頭疼,也不敢進行劇烈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癥狀逐漸減輕,其他的同學身體狀況也都很好,沒有出現大的問題!笔颜f,對于每天在校讀書的同學來說,保護站的生活特別有意思,白天喂養藏羚羊,晚上可以拍攝星空,同學們還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解決了保護站的一些日常問題。
自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成立以來,“可可西里生態環保志愿者”活動每年都在開展,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工作者、教師、學生、醫生、法律工作者、環保人士、企業家等參與了可可西里環保志愿者活動,幫助工作人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保護工作建言獻策,回去后還開展影展、演講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為改善可可西里的工作條件奔走呼吁,有力地宣傳和推動了可可西里生態保護事業的發展。
長江源園區國家公園可可西里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嘎瑪才旦告訴記者,志愿者服務活動采用網絡報名的形式,每年從6月份到9月份都會有志愿者來保護站從事志愿活動。“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基層管護人員和各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得以與來自全國的志愿者進行交流。不少優秀的大學生帶來新的管理模式,對基層保護站今后站務工作的加強和環保理念的提升起到了補充作用。保護站的生活對于志愿者也是洗禮,來到艱苦地區,他們經受了鍛煉,也學會了奉獻!备卢敳诺┱f。
野牦牛隊:
保護藏羚羊是我們的信念
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記者見到了“野牦牛隊”的老隊員們。談及20年前在野牦牛隊的經歷,隊員們的眼眶濕潤了,過去的巡山生活和與盜獵分子斗爭的畫面仍歷歷在目。
今年54歲的彭措介紹,1995年9月10日,是他永生難忘的一天。這一天,彭措來到了可可西里,成為“野牦牛隊”的一員。當年他33歲,是個普通的牧民,受索南達杰事跡的感染,他決定加入這支英雄的隊伍,為保護藏羚羊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位保護隊員次成尼瑪是復轉軍人,參加“野牦牛隊”的時候只有21歲。
加入了“野牦牛隊”,他們從此過起了風餐露宿、爬冰臥雪的生活。巡山期間,隊員們一天的口糧常常是一包方便面,掰碎了干嚼,喝點雪水咽下去;開著四處漏風的吉普車,夏天的時候車陷在泥里,最多的時候陷了3天3夜,隊員們只能用手把車挖出來;每個月的收入不到400元,還常常需要用工資墊付巡山用車的油錢——隊員們的生活之艱苦遠非常人所能想象。
而在巡山的過程中,他們更是常常要直面盜獵分子。次成尼瑪回憶:“1996年11月底,我們在可可西里抓捕盜獵分子。對方有40人左右,還帶著槍,我們只有十幾個人,雙方離得最近的時候只有四五米的距離。最終還是把盜獵分子抓了回來,繳獲了1000多張皮子!蹦鞘强煽晌骼锉I獵活動最猖獗的時候,幾乎每次巡山,隊員們都會碰到窮兇極惡的盜獵分子,命懸一線是家常便飯。巡山活動有力地震懾和打擊了犯罪活動!拔覀兠總月進山兩到三次,冬天頻率還會增加,盜獵分子不敢進來!贝纬赡岈斦f。經過幾年的巡山,盜獵活動的次數明顯減少。
為什么要叫“野牦牛隊”呢?“那個時候我們天天在山上與野牦牛在一起,我們隊員和野牦牛的精神一樣,就是不怕苦,不怕餓肚子。”次成尼瑪說!耙瓣笈j牎笔窃沃味嗫h公安局局長的扎巴多杰一手組建的,意在像野牦牛一樣堅韌、勇猛,組建之初有60多名隊員,在可可西里向盜獵分子宣戰。有數據顯示,“野牦牛隊”成立后,共破獲盜獵案62起,抓獲盜獵分子240人,繳獲子彈1萬余發,繳獲各類車57輛,搜出藏羚羊皮3180張……
聽到可可西里申請世界自然遺產成功的消息,隊員們非常高興!拔覀儧]有白干,索南達杰、扎巴多杰的辛苦都沒有白費!迸泶爰拥卣f。現在他和20多名老隊員業余時間參加了志愿環保隊伍,每到周末就去縣城周邊的地區義務撿垃圾!拔覀円Wo生態、保護藏羚羊,這是每個隊員一直堅持的信念。”次成尼瑪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