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視點】因海而生,向海而興。依托于海洋,以海工裝備制造產業等為代表的海洋經濟正崛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藍色引擎。近年來,我國海洋傳統產業深度調整,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布局進一步優化,海洋新興產業實現了規模化增長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記者日前在位于青島海西灣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內看到,由海油工程承建的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主體設備項目正在加速推進。這是全球緯度最高、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項目,憑借過硬的技術支撐,一季度海油工程完成工業產值9.4億元,同比增長38.3%。
“因海而生,向海而興”。依托于海洋,以海工裝備制造產業等為代表的海洋經濟正崛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藍色引擎。
新興產業規模化增長
新疆和田縣農民斯德庫拉·買買提明沒有想到,有生之年竟然可以用上淡化水。
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和田地區,地下水分布區域80%為苦咸水。硬度高、堿度高、含氟高、含鹽量超標,苦咸水問題曾長期困擾當地居民。2015年底,應用于沿海地區的海水淡化技術在新疆沙漠腹地試驗成功,當地約6000人從此告別了苦咸水。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水情,作為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海水淡化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產水規模100.88萬噸/日。“目前,我國海水淡化工藝裝備和系統集成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系統制水能耗、運行成本等關鍵技術指標已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張占海表示。
蒸蒸日上的海水淡化項目僅是我國海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國家海洋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海洋新興產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重點監測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分別增長6.2%、14.9%。
物質資源消耗低、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海洋新興產業已成為拉動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匹“黑馬”。以濱海旅游業和海洋生物醫藥業為例,2016年全國濱海旅游業實現增加值12047億元,比上年增長9.9%,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達到24.2%。海洋生物醫藥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深海沉積物微生物原位培養系統回收成功,為深海微生物功能研究提供了新平臺,在良好的發展環境下,海洋生物醫藥業持續較快增長,實現增加值336億元,比上年增長13.2%。
“海洋新興產業去年整體增速超過12%,高于同期海洋經濟增速約5個百分點,實現了規模化增長。”張占海說。
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科技對企業意味著什么?對此,榮成愛爾斯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品控部部長張倩感觸良多。
創建之初,愛爾斯僅能從事簡單的魚油粗加工,公司發展一度遇到瓶頸。后來通過與高校院所合作,采用國際先進的提取技術生產乙酯型和高含量甘油三酯型魚油,如今愛爾斯已成為幾十家保健品企業的長期供貨商,其出口產品通過了美國及歐盟認證。
以科技為支撐實現華麗變身的愛爾斯并非孤例。2016年,我國海洋船舶工業承接能力提升,造船企業加速產品結構優化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3.75萬立方米乙烯船、極地重載甲板運輸船等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首制船研制成功并交付給了船東;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向高端產品設計建造邁出重大跨越,“希望6號”浮式生產儲卸油平臺建成并交付使用。與此同時,海洋油氣業積極推進國際市場開發,加速布局海外市場,中海油沙特公司完成資質更新,正式掛牌運營。
“近年來,我國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但結構調整的‘陣痛’還將持續。”張占海坦陳。據有關統計,2016年海洋油氣業量價齊跌,全年僅實現增加值869億元,比上年減少7.3%;受國際船舶市場持續調整的影響,船舶企業盈利水平大幅下降,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7.4億元,同比下降1.9%。
有關專家表示,海洋漁業、海洋船舶工業等傳統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今后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十三五”期間,圍繞海洋經濟提質增效,要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技術轉化和優化升級,加快綠色轉型步伐。
示范區建設加速推進
如今,海洋經濟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根據《2016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初步核算,2016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70507億元,比上年增長6.8%,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5%。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356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848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8453億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1%、40.4%和54.5%。“總體上,近兩年海洋生產總值增速雖然逐漸放緩,但仍略高于同期GDP增速,海洋經濟發展正由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有關專家分析。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表示,近年來,海洋經濟布局進一步優化,一些內陸省份海洋經濟逐步發展,浙江舟山群島、廣州南沙、大連金普、青島西海岸等國家級新區以及福建平潭、珠海橫琴、深圳前海等重要涉海功能平臺相繼獲批設立。山東、浙江、廣東、福建等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拓展,上海、天津等自由貿易試驗區陸續設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和直接投資顯著增長。
“但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發展布局有待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加大,部分產業產能過剩,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薄弱。”王宏說,一個時期以來由于海洋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大,海洋環境承載壓力不斷加大,海洋生態退化,海洋災害和安全生產風險日益突出,這些都是我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海洋經濟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進一步推動海洋經濟提質增效,國家海洋局計劃在2020年前推出10至20個海洋經濟示范區,其思路是集中政策優勢進行差異化發展,使其成為新興海洋產業引領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示范區,以及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