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8日訊(記者陳瑩瑩)“一句老話:要致富,先通路。”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臺盟廣州市委主委張嘉極說。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農村公共設施建設”讓張嘉極倍感振奮,在他看來,對農村地區的幫扶要兼顧經濟發展與民生兜底、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一定程度上說,基礎設施的落后和經濟發展的落后互為因果。”張嘉極解釋,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差、吸引投資少、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反過來,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后又使他們很難補上這塊短板。
這次兩會,張嘉極帶來了《把雷州半島等粵東西北山區列入貧困邊遠地區津貼實施范圍》的提案,希望能夠多方面入手解決粵東西北地區的貧困問題。他說,粵東西北貧困地區要和珠三角協調發展,公共基礎設施的進步是必要條件。
“一方面,粵東西北基礎設施差、距離發達地區遠,而資本會向著產業配套好、交通成本低的地方集聚;另一方面,粵東西北山區的勞動力都往珠三角跑,外省市務工人員來廣東也會優先考慮珠三角。”張嘉極說,不解決基礎設施的問題,粵東西北山區很難成為投資沃土、也很難留住人才。
經濟效益之外,張嘉極還認為應當綜合考慮社會效益。“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民由村入城,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應當互促共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需要有底線思維。”他表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實現農村穩定可靠供電服務和平原地區機井通電全覆蓋“、“完成3萬個行政村通光纖“、”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供水保證率”,就是底線思維的體現。
“實施農村民生工程的時候,需要更多地考慮社會效益,對貧困地區人民的關心、愛護、幫扶不留盲點和空白,才更能體現黨的方針政策的精神。”張嘉極說。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