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7日訊(記者陳發明)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為了更廣泛地收集群眾呼聲與訴求,并把群眾心聲帶到全國兩會上,甘肅武山縣馬力鎮副鎮長、北順村黨委書記劉天緒代表找到了一個“調研助手”。
“我們村有1075座日光溫室,占地2500多畝,通過種植反季節蔬菜,近些年成為群眾增收的支柱。”劉天緒代表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他在調研中發現,村里的蔬菜產業現在面臨兩大難題,“大家在群里反映,一方面隨著種植規模和技術水平的穩定,蔬菜收入目前增收潛力有限;另一方面,尾菜造成的環境問題也逐漸顯現。”
劉天緒說的“群”是他自己建的微信群,40人左右群成員,既有縣上的教育、衛生等部門的工作人員,也有鄉鎮干部、農村致富帶頭人和許多貧困群眾。通過一起交流探討,這個微信群成為劉天緒履行人大代表職責的新渠道。
根據大家在微信群里的“頭腦風暴”,劉天緒在今年兩會上帶來了幾個建議。“一個就是建議國家加大對貧困縣的轉移支付力度,讓縣級財政能有更多的資金投入貧困村產業培育和轉型,打破現在貧困縣財政僅能‘保吃飯’的局面。”劉天緒代表說,北順村計劃通過開展蔬菜深加工、觀光采摘農業實現轉型,這需要政府有投入和引導。“另一個建議就是國家應該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我們村成立了環衛隊,讓享受救助資金的貧困農戶加入到環衛隊伍中,參與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
此外,劉天緒還通過微信群對一些涉農政策的落實進行調研。“新農合政策實施以來,老百姓受益不少,但目前還需進一步完善。”劉天緒說,在微信群里經常有群眾反映,現在實施的分級診療制度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群眾新的“看病難”,比如,基層缺乏優秀醫療人才和先進設備,根據規定群眾去大醫院看病又不能報銷,“在醫療資源還沒有下沉的時候,把群眾強留在基層看病,讓惠民政策并沒有真正惠民,建議國家對分級診療制度進一步細化完善。”
扶貧也是大家經常在群里討論的話題。 “我們村有個貧困戶,家里6口人,按照現在新農合每人每年150元的繳費標準,全家就是900元,這對困難家庭是筆不小的支出。”為此,劉天緒跟衛生部門的工作人員和貧困戶商量,建議國家應該對貧困群眾的新農合繳費給予補貼。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