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7日訊(記者 周琳)這兩天,在全國政協委員的小組討論中關于去產能的效果爭論不斷,焦點集中在價格和企業效益上。以全國政協委員、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為代表的觀點認為,2016年以來鋼鐵、煤炭等資源產品價格回暖,源自去產能發揮效力。隨著后續“三去一降一補”的不斷推進,新技術不斷推廣,新需求不斷出現,鋼企、煤企轉型成功可期——是為“漲價有理”論;另一種以全國政協委員李稻葵為代表觀點認為,黑色系資源價格上漲,只是前期超跌反彈、單純壓產量、相關企業補庫存等因素疊加帶來的結果,與淘汰落后產能的方向有異,即便鋼企、煤企效益轉好,也不可持續,后面要補的課還有很多——是為“漲價無理”論。
看起來各有道理,然而轉念一想,眼下遠未到對去產能做效果評估的時間,更談不上對去產能后市場價格、企業效益做綜合判斷。理由之一,去產能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剛剛邁出一小步。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仍包含“扎實有效去產能,要堅決淘汰不達標的落后產能,嚴控過剩行業新上產能。”按照既定方針,未來3年到5年煤炭去產能達5億噸,未來5年再去粗鋼產能1億至1.5億噸,加上職工安置等配套工作,任務非常艱巨。正如厲以寧委員所言,目前結構調整還未結束,中國經濟仍在轉型之中,拐點論不合實際。
理由之二,影響價格和企業效益的因素很多,去產能與價格漲跌、企業效益優劣不構成絕對因果關系。“三去一降一補”的舉措與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等工作同步推進,去產能不影響開拓新市場,不影響科技創新,更不影響企業進行環保技術升級。恰恰是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有望在去產能的同時保持企業高效益增長。例如,2016年至今太原鋼鐵集團就基本實現了一邊去產能,一邊創新研發圓珠筆頭,一邊推進企業迅速扭虧。
理由之三,從長遠看,去產能是利用“有形之手”彌補“無形之手”的無序、盲目和自發,未來隨著去產能進程告一段落,市場秩序和功能將更加健康,價格指揮棒將回到“無形之手”中,效益高低仍將取決于具體的企業發展策略。在此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周期性因素、貨幣因素、國際市場因素等諸多因素影響,既不應該因為短期價格波動或者企業效益優劣,就半途而廢、放棄去產能的初心,也不能為了短期“成績單”好看,就放棄長遠的利益。
可以想見,只要去產能及相關配套工作做好了,市場經濟必然更加平穩、有序和健康發展,未來企業效益和產品價格的爭議自然煙消云散,各方也將不再擔心短期炒作風險。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