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3月6日訊(記者王璐瑤 專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載體,是地域文化的鮮明標志,也是文化存在發展的基礎。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及提倡說普通話的當下,方言正面臨著萎縮和消失的境況,做好方言保護,對于傳承地方文化意義深遠。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文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 記者王璐瑤/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文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組建起來的、龐大的、豐富多彩的體系。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象征,通過方言,可以了解當地社會演變、人員遷徙、地理阻隔、民族融合、風俗民情等狀況,還從一個側面反映地方開發歷史、交通狀況、地方風物、習俗觀念等。一旦消亡,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地方方言這種文化形式不應該在年輕一代中丟棄,如果丟棄了就回不來了”。“月是故鄉明,話是鄉音親”,方言不僅是一種語言形式,也是人們對家鄉的一種情懷。
許欽松說:“地方方言和普通話沒有任何矛盾,就好像我們學習英文并不妨礙我們說中文一樣,這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滋養”。
代表委員小資料:
許欽松,男,1952年5月出生,廣東澄海人,1985年2月入黨,1970年8月參加工作,大普學歷(廣州美術學院版畫專業),一級美術師。現任廣東畫院院長。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部分作品由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等機構所收藏,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和聯展。是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更多報道請見 “穩中求進 團結奮進——2017全國兩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