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大興區被列為全國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區縣,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工作正式展開。大興區在全國率先提出農地入市“鎮級統籌”模式,破解“村自為戰”“戶自為戰”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碎片化嚴重局面,鎖定土地總量,優化總體布局,確保鎮域內各村土地發展權共享和收益平衡,發揮好農民主體作用,讓廣大農民成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自覺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4200余宗用地實現鎮級統籌
近幾年來,大興區以集約節約利用資源為目的、以提升農民組織化水平為關鍵、以完善土地權能為基礎,摸索出了一條農民自主城鎮化的新路。
2011年,作為全市城鄉接合部綜合改造試點,大興區先期在西紅門、舊宮鎮開展了“鎮級統籌下的集體建設用地利用模式創新”的探索,初步實現了“產業升級、農民就業、人口調控、環境改善”的目標。
據大興區區委書記談緒祥介紹,大興區共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總計4200余宗,由于分布不均,碎片化嚴重。為了有效破解因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分布不均引發的“窮村越窮、富村越富”的問題,大興區在西紅門鎮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提出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鎮級統籌”模式。
據了解,這一模式主要特征是以鎮為基本實施單元,首先側重在鎖定土地總量,優化總體布局。同時,降低土地存量,提高用地質量。圍繞首都日益凸顯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通過征地拆遷、打非拆違、拆除騰退等措施,清退小散低劣,疏解低端產業所吸附的人員。再者是明細土地產權,完善股權設置,采取“以人入股、以地入股和人地混合”等模式,合理考慮各村集體土地面積、區位、規劃用途以及人口等權重設計股權結構。
集體土地入股組建聯營公司
為了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大興區在保證集體土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土地入股,設立“土地合作社”、“集體聯營公司”,豐富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入市主體。
據介紹,其具體做法就是組建土地聯營公司,以各村集體作為股東,把集體土地作價入股。與原有集體經濟組織相比,聯營公司是一個政企分開、政事分擔、政社分離的集體企業組織,與鎮政府沒有隸屬關系。雖然其決策仍然要受鎮黨委指導,但其執行、監督由公司內部依據章程進行管理。集體聯營公司自行負責“拆除騰退、土地開發、收益分配、經營管理和指導監督”這五個統籌,政府部門不干預企業自身經營行為。
據介紹,聯營公司注冊為工商企業,為股份制公司,每村一名股東代表。按照現代企業治理結構,完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公司對各村股東代表負責,財務情況對股東代表公開。各村股東代表再對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開本集體經濟運行內容。聯營公司以土地股權明晰為基礎構建,做到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是一個真正的市場化運作主體,實現了鎮級集體經濟的體制再造。
確保農民每年都有穩定收入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能否合理分配,是衡量改革試點成敗的關鍵。根據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的要求,大興區綜合考慮土地增值收益形成、城鄉建設發展、農民利益保障等因素,制定了增值收益調節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
根據大興試點現狀建設用地建設密度大、拆除騰退成本高、農民收益保障訴求強、入市收益牽連因素多等情況,大興區確定征收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的比例范圍為土地交易總額的8%-30%,統籌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周轉墊付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開發、土地整理資金,以及農村經濟困難群眾的社保補貼和特困救助。
為保障農民的合理、長遠、穩定收益,大興區通過入股村民地租保底,每5年增長5%,確保農民既得收益不因改革試點而減少。土地入市后收益去除拆騰整治、財務管理等成本外,優先用于項目滾動發展,暫不實施現金分配,待該聯營公司所統籌土地全部入市即項目決算后,再對所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進行“二次分紅”。此外,地塊上市后,合理設計留地、留物業、留資產和入股經營等方式,確保農民每年都有穩定收入。
談緒祥表示,這種管理的好處在于,土地的增值收益能夠“管得住、用得好、讓干部清白、讓群眾放心”。如今年年初一地塊土地出讓收入8億元,分配安排大體為“1133”:1個億用作調節金,1個億支付給農民作為既得收入,3個億償還貸款,3個億用于一級開發,聯營公司的每戶農民因這一塊地增收5000元以上。
“收益分配”機制的建立,有效破解因增值收益而引發的“分配不合理、財務不公開”問題,實現了國家、集體、個人多贏的良好效果。
京華時報記者賈婷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