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6月11日:美國周五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6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升至75.5,創出29個月新高。(彭博新聞社)
2010年5月26日:研究機構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公布,美國5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升至63.3;4月份數據經修正后為57.7,初值為57.9。(華爾街日報)
2010年5月6日: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與尼爾森公司聯合發布一季度消費者信心調查報告并顯示,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在過去12個月中上升了19個百分點,本輪調查達到108。(中新社)
2010年 5月 6日:尼爾森公司公布的一項全球性消費者信心調查結果表明,亞太和拉美新興經濟體的消費者信心最強,而多數歐洲消費者卻繼續被經濟復蘇的步伐以及歐元區債務危機搞得憂心忡忡。(路透社)
……
每當消費者信心指數發布,總能受到各大通訊社、各路媒體的熱切關注和追蹤報道,吸引著社會公眾的眼球。60多年前,當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喬治.卡通納(G. Katona)提出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概念、并領導該大學消費者調查研究中心啟動消費者信心調查的時候,他可能沒有預見到全球已有至少45個國家和地區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消費者信心調查,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成為最有影響的經濟指標之一。
一、 消費者信心指數—--量化消費者的主觀感受與預期
20世紀30年代以后,西方經濟學消費理論興起。二戰結束以后,在致力于恢復和發展經濟過程中,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及政府機構逐漸認識到消費者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消費者行為并不是實際經濟結構的被動反應,消費者的消費-儲蓄決策決定著經濟景氣狀況,消費者的態度和預期影響經濟發展趨勢。每個消費者對于儲蓄抑或消費的選擇,對于買房置業、購車、購買大件家用電器還是舉債的決策都非常慎重,不僅要考慮當時的經濟實力,還會根據他們對未來收入、就業狀態、物價水平以及銀行利率的預期做出判斷。所有消費者審慎決策的加總,就足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對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消費者傾向于增加開支甚至借貸消費;而當悲觀情緒蔓延,消費者就會隨之捂緊錢袋。因此,當大部分消費者對經濟預期由樂觀轉為悲觀時,將導致消費需求下降,市場低迷,經濟景氣由繁榮走向衰退。
正是基于上述判斷,卡通納及其所在的密歇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開展了側重于消費者主觀感受的調查,用來研究消費者行為對于經濟周期的影響。這種創新型的調查后來被稱為消費者信心(或稱消費者情緒)調查,調查結果的量化指數被稱為消費者信心(情緒)指數。因此,消費者信心調查是指以問卷形式,通過對消費者主觀感受和態度的測度,向社會提供消費者對國家或地區經濟形勢、就業形勢、物價水平、家庭收入以及對耐用消費品購買時機的評價和預期。消費者信心指數綜合反映消費者信心的強弱。由于人們的情緒和預期的改變先于行動的改變,消費者信心被認為是預測經濟走勢和居民消費趨向的一個先行指標,也是監測經濟周期變化重要參考的依據。
(一)消費者信心調查方法與內容
消費者信心調查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法,抽選出一定數量的消費者接受調查,調查結果對全國或整個地區消費者都具有代表性。采用入戶面訪、郵寄訪問、電話訪問以及正在興起的網絡在線調查等方式收集數據。消費者信心調查問卷中除消費者個人基本情況外,通常包括兩部分問題:
第一部分是用于測度和計算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核心問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題目和內容不盡相同,但大都涉及以下全部或部分內容:
①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評價和未來的預期(半年、一年或五年,不同國家或地區調查有所不同)
②消費者對當前就業形勢的評價和未來的預期
③消費者對其個人(或家庭)收入狀況的評價和未來的預期
④消費者對個人(家庭)購買耐用消費品時機的判斷
根據上述問題調查結果計算出消費者信心指數,通常消費者信心指數由消費者滿意指數和消費者預期構成,其中消費者滿意指數衡量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生活的評價,消費者預期指數是指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生活發生變化的預期。
第二部分:特別關注問題。不同機構根據其調查目的和需求偏好選擇問題的設置,各機構問卷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大都與以下幾個領域有關:
①消費者對主要宏觀經濟變量的評價和趨勢預測。如對利率、物價水平,失業率、股市等資本市場波動等。
②消費者儲蓄、消費和投資意愿
③消費者對大件消費品和服務購買時機的判斷。如對住宅、汽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對旅游、保險、教育、健身等服務的消費時機的判斷。
④對政府經濟政策和市場環境的評價等。
這部分調查能夠獲得更豐富和詳細的消費者心態資料,特別是消費者對主要宏觀經濟變量、資本市場和消費需求的趨勢預測數據。
消費者信心調查的一項創新就在于,每個問題的答案并不是定量的具體數據,而是定性的趨勢判斷,這樣的方式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配合。例如每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三個:“積極的(好)”、“消極的(差)”和“中立的(不變)”,消費者只能選擇其一。消費者信心指數通常以加權平均法得出,通過持續樂觀看法與持悲觀看法的比例之差反映消費者態度的差異。隨著具體計算方法不同,指數的取值有兩種:一是取值在0~200之間。“0”表示“極端悲觀”,200表示“極端樂觀”,“100”為“樂觀”和“悲觀”的臨界值,表明消費者的信心是一種中立態度。當信心指數大于100時,表明消費者趨于樂觀,越接近200樂觀程度越高;小于100時,表明消費者趨于悲觀,越接近0悲觀程度越深。二是取值在0~100之間。50是中值,100反映的則是極度樂觀情緒。
(二)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作用與影響
六十多年來,消費者信心調查逐漸被社會各界接受,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相繼開展消費者信心調查。長期研究表明:消費者信心指數及其他調查結果蘊含的豐富信息能夠有效地監測國民經濟和市場變化趨勢,對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投資者和企業家進行戰略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有效監測預測宏觀經濟運行。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把消費者信心指數作為監測宏觀經濟運行趨勢的重要指標,而消費者預期指數以及各項分類預期數據更可以有效地預測短期內主要經濟指標和消費需求的變化趨勢。美國商務部把密歇根大學消費者預期指數納入了經濟領先指標體系,是其宏觀經濟預測模型的重要變量。密歇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柯廷(Richard Curtin)(2007)對37個國家和地區消費者信心調查數據的研究表明,有54%的國家和地區消費者信心調查數據與本國GDP增長趨勢顯著相關,可有效預測GDP增長趨勢;62%國家和地區數據可有效預測失業率的變化;55%可以有效預測消費市場的變化。密歇根大學早期的研究發現,1967-1995年間,美國消費者預期失業率與實際失業率顯著相關,實際失業率的變化比消費者預期滯后9個月;實際CPI的變化比消費者預期滯后3個月。實際上,消費者的預測能力并不比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遜色。
2、影響資本市場走勢。美國資本市場對消費者信心指數非常敏感,債券、匯率和股票市場對指數走勢的偏好不同。如果消費者信心上升或好于市場預期,表明消費者有較強的消費商品與服務意愿,有利于經濟擴張和經濟走強,股票市場視之為利好,但債券市場視之為利空。消費者信心持續上升,意味著經濟持續向好,利率就可能有所上升,美元會相應走強。反之,如果數據低于市場預期,市場對該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加劇,從而導致該國貨幣疲軟。
(責任編輯:梁夢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