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大事記 王婉瑩/制圖
近日,科大訊飛(002230.SZ)與哈工大聯合實驗室(HFL) 提交的系統模型,在斯坦福大學發起的SQuAD(Stanford QuestionAnswering Dataset)挑戰賽中超越微軟,奪得第一名。這是中國本土研究機構首次取得該賽事的榜首。
SquAD挑戰賽為行業公認的機器閱讀理解標準水平測試,在科大訊飛今年獲得第一名之前,持續穩居榜的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自然語言計算研究組。
一個月前,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的“2017年度全球50大最聰明公司”榜單上,科大訊飛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六,點評稱“該公司旗下的語音助理技術是中國版的Siri。其實時翻譯技術則是杰出的人工智能應用,克服了方言、俚語和背景雜音,可將漢語精準地翻譯成十幾種語言”。
可以說,這家來自中國安徽,由在校大學生創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科大訊飛到底有何神奇之處?為何能在國際賽事中頻頻獲獎?
雙輪創新驅動發展
科大訊飛是一家典型的創業公司,身上還有一個特殊的標簽:中國在校大學生創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9年,當時的中文語音市場由國際巨頭把持,還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就讀的劉慶峰,懷揣著“中文語音技術必須由中國人做到全球最好,中文語音產業必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夢想,創立了科大訊飛。從6個人團隊到后來十幾個人創業,歷經創業初期的艱難,公司在5年后實現盈虧平衡。
從“草臺班子”到與國際巨頭抗衡,科大訊飛靠的是將源頭技術的創新始終擺在重要位置上,強調源頭創新和應用創新的雙輪驅動。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科大訊飛的源頭創新分成兩大塊,一塊是跟應用研究有關的創新,從市場中來去;一塊是更前瞻性的源頭創新,實現厚積薄發。劉慶峰認為,智能語音技術具有典型交叉學科特點,要實現外部創新源頭整合,必須走產學研合作之路。
在獲得第一筆融資后,科大訊飛相繼與中國科大、中科院聲學所、中國社科院語言所成立語音技術聯合實驗室,讓科研院所專注于研究、發展和創新,由企業提供統一的產業運作和轉化平臺,實現研究成果向產業發展的轉化。
2006年,科大訊飛與清華大學建立語音技術聯合實驗室,研究方向涉及語音識別、音頻內容分析、語音檢索、語言理解、數據挖掘。
2010年至今,科大訊飛先后與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西藏大學、云南大學等建立聯合實驗室,開展多民族語音及語言核心技術研究。與蘭州大學、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等共建聯合實驗室。
海外方面,2015年,科大訊飛與約克大學聯合創建“訊飛神經計算與深度學習實驗室”,專注神經計算、深度學習及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2016年,科大訊飛在美國硅谷的辦事處正式成立,與佐治亞理工學院展開合作。
現在,科大訊飛代表中國民族創新企業站上了國際舞臺,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根據Research Markets在2016年5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全球語音市場,谷歌、微軟、蘋果和科大訊飛獲得了迅速增長,全球市場份額分別為20.7%、13.4%、12.9%和6.7%。
2017亞馬遜AWS合作伙伴峰會上,訊飛聽見在國內首秀英文實時轉寫功能。
大投入布局人工智能時代
2017年7月,國務院正式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面向2030年明確提出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人工智能步入發展快車道。
“面對人工智能產業爆發的關鍵窗口期,科大訊飛有必要加大投入構筑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的長期壁壘,從而把握人工智能時代的產業機會。”劉慶峰說。
事實上,科大訊飛在核心技術領域持續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連續幾年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平均達25%左右,因此保持了核心技術國際領先,在感知智能、認知智能等相關領域的全球技術評測中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
2014年,科大訊飛首次參加國際口語機器翻譯評測比賽,即在中英和英中互譯方向中獲第一。2016年,在國際語音識別大賽(CHiME)取得全部指標第一;在認知智能領域,2016年相繼獲得國際認知智能測試全球第一、國際知識圖譜構建大賽核心任務全球第一。
在爭奪人工智能先機的當下,科大訊飛毫不松懈,繼續保持源頭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保持行業應用布局及產業生態建設投入力度,用大投入布局大未來。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明確表示,“當前科大訊飛最關鍵的不是如何壓縮投入,而是在人工智能的戰略機會窗口期,敢于在核心技術產品研發上重兵投入,敢于在產品布局推廣上重兵投入,為未來更大規模地爆發做好準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