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正式發布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智慧中藥房》(編號:SZDB/Z 283-2017),并規定文件自2018年2月1日起實施。此舉標志著中醫藥龍頭企業康美藥業首創并運營二年多的“智慧藥房”模式,繼12月8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發布《關于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特別肯定并要求在全國推廣應用后,上升為官方認定的智慧中藥房管理的行業標準。
該文件是深圳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提出并歸口,由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起草,深圳市中醫藥企業標準聯盟、廣東省中醫院、深圳市中醫院、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參與制定。文件對智慧中藥房的規范化管理進行了闡述,對智慧中藥房的組織機構與人員、場所與設施設備、主要技術要求、藥品電子處方流轉、中藥調劑、中藥飲片煎煮、質量管理等作了詳細規定。
直擊“痛點” 提高患者就醫體驗滿意度
文件指出,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增長,傳統中醫醫療困擾人們就醫的新問題接踵而來,就醫流程復雜,醫療環境擁擠且標識指引不足,患者掛號、繳費、取藥排隊時間長;部分患者選擇醫院代煎中藥,需折返回醫院取藥;就醫體驗一直得不到提升,人員擁擠存在交叉感染風險;醫院超負荷運營,耗費人力成本、場地空間及資金,增加醫患糾紛風險。
智慧中藥房通過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運用標準化理論與方法,改造傳統診療流程,對傳統就醫取藥模式進行創新實現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服務全過程可追溯。通過與各大醫院、社會醫療機構的 HIS 系統對接獲取電子處方,進行專業的處方審核,為廣大患者提供藥品調劑、飲片煎煮、送藥上門、用藥咨詢等一站式綜合藥事服務,做到了方便、快捷、安全和貼心服務,提高了患者就醫體驗的滿意度。
國內首創 醫藥龍頭推動行業標準制定
文件顯示,以標準化理論與方法規范的智慧中藥房工作此前在國內外尚無系統性研究,本文件屬國內首創,具備中醫藥產業智慧化發展所需的管理、技術、服務等多方面的創新性,能大大提升中藥藥事服務的質量與水平,使中藥藥事服務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更具市場競爭力,對智慧中藥房的規范化發展具有標桿意義。2016年10月份,康美藥業以其“智慧藥房”項目,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互聯網+”中藥藥事服務標準化研究項目試點單位,并且是該研究項目唯一入選的藥企。
據了解,作為在中醫藥領域率先提出并實踐康美“智慧藥房”的龍頭企業,康美藥業首家智慧藥房2015年6月便已落地廣州,隨后又在深圳、北京、成都、昆明等城市陸續建立。如今,康美智慧藥房已經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受到業界強烈關注。
數據顯示,目前康美智慧藥房的合作機構已經超過250家,日最高處方量達到2.5萬張,累計處方量360萬張,服務門診醫生超過2.5萬名,服務患者約130萬人。不久前,康美藥業又與昆明市政府、貴州省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康美“智慧藥房”體系建設是合作重要內容。
應運而生 政策密集頒布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
通過梳理不難發現:該標準的出爐系國家對中醫藥發展不斷重視而應運而生。2015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了《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計劃”中表明醫療服務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國計民生,事關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效。國家出臺《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多項有關中醫藥發展政策,均提出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國務院發布《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體現了國家對中醫藥作為國家戰略的高度重視,以及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決心。
2017年12月8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于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中醫藥養生、保健、醫療、康復、健康養老、中醫藥文化、健康旅游等中醫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從而實現個性化、便捷化、共享化、精準化、智能化的中醫藥健康服務。其中,《意見》特別提出,探索和推廣康美“智慧藥房”建設,提供包括中藥飲片、配方顆粒、中藥煎煮、膏方制作、藥品配送、用藥咨詢等藥事服務。
催生“藍海” 3000億元“互聯網+中醫藥”市場規模
相關研究預測顯示,中藥飲片市場規模2017年預計為2330億元,2018年將達2734億元。分析人士指出,加上配方顆粒、中藥煎煮、藥品配送等業務,保守估計康美“智慧藥房”市場每年將達3000億元。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康美藥業憑借其中醫藥全產業鏈優勢,以及在智慧藥房上的先發優勢等,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相信隨著《意見》的出臺和標準文件的制定,未來將有更多業內和業外的競爭者進入這一“互聯網+中醫藥”發展的“藍海”。
據悉,近日,云南白藥、云南新世紀藥業等藥企紛紛開始布局“互聯網+中醫藥”市場,建立了類似的智能煎藥配送中心,互聯網巨頭騰訊也開始“跨界”布局“互聯網+中醫藥”,與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打造河北互聯網智慧醫療平臺,在中醫藥領域共享資源、積極探索,創新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服務模式。
(責任編輯:王惠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