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各位好,這里是中國經濟網2015兩會特別報道“四個全面”進行時,我是主持人龍煦霏。今天我們演播室有幸邀請到了全國政協委員、農業和生物技術學者、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先生,王院長你好。 [03-05 16:16] 王海波: 你好,大家好。 [03-05 16:17] 主持人: 我們知道每年兩會大家最關注的就是代表、委員又提出了哪些關乎我們民生的話題,那么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您今年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提案和建議呢? [03-05 16:17] 王海波: 我今年帶來五份提案,其中兩份關于農村義務教育,這兩份義務教育的提案當中,一份是關心基層農村教師的待遇問題,還有一份是加強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隊伍的嚴格管理問題,這兩個提案一個是幫助教師改善待遇,第二個是加強教師的管理,目的是推進農村教育的提升。另外是關于食品質量安全的,一個是關于農村市場,特別是縣級以下的農貿市場,經常有一些不合格的食品出現,而這些食品大多是賣給一些老人和小孩食用,由于孩子沒有判斷力,而老人又舍不得扔掉,就會把這些有害的食品吃掉,對他們危害很大。我說加強基層食品市場的監管,還老人孩子以真正的幸福。 [03-05 16:18] 主持人: 弱勢群體。 [03-05 16:19] 王海波: 對,關心這些弱勢群體。再一個就是關心重金屬的排放,我建議把重金屬也作為食品檢測的對象,因為重金屬帶來的危害十分大,而且是長期持久的,是短期不容易見到的。那么再有一個是關于扶貧的,關于扶貧的問題我認為是必須瞄準國家的扶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完成,培養農村的“造血”能力。而培養農村的“造血”能力必須要智慧扶貧,防止農村照抄照搬其他地方的模式和內容,從而導致惡性競爭、低水平重復。這樣不但脫不了貧,還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還有就是扶貧更主要的是把人扶起來,要把人扶到能夠自生自立自強。 [03-05 16:20] 主持人: 聽了您的提案,我覺得好多東西雖然是很細微的,卻是很多老百姓都會遇到的,尤其是我們農村教師的待遇問題,其實之前,我在做其他節目的時候,有來自于貧困山區的小孩,他們說其實他們很想學知識,但是可能由于當地老師的水平有限,就導致好多孩子雖然可以去上學,但是他們學不到新的東西。其實一些老師他們自己也有苦衷,可能好多因為待遇問題,包括他們自己生活的目標等等的困惑,即使他們愿意留在鄉村,但是好多的現實是不允許的。 [03-05 16:21] 王海波: 對,是這樣的,他們的待遇低,有的還解決不了住房問題,而且大都上有老下有小,因為自己得不到相應的經濟支撐,他們也很難去提升和發展自己,也很難養成自己作為人民教師應有的自尊自信,其實在這樣的壓力下,也影響了他教育孩子。所以給他們增加投入,不光是讓他們改善生活,也是對全國人民的關懷。 [03-05 16:22] 主持人: 我注意到您今年有一些建言關于科教界重點論問題,我怎么來理解這個重點論? [03-05 16:23] 王海波: 這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重點話題,雖然我在科技戰線,但我對教育也有研究,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自信,也越來越自尊,但是有兩個問題常常讓我們國人感到氣短,一個就是中國缺乏高層次的、高水平的人才,另一個是中國缺少重大的,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的科技成果,教育和科技部門多年來一直把解決這兩大問題作為重要任務來推進,包括強調“好鋼使在刀刃上”,“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支持、重點傾斜”,扶植了一批重點的學校,小學、中學、大學都有,也同時扶植了一大批重點的研究機構,開了一大批重點研究項目,但是有的實施已經快30年了,效果很不明顯,近20年來,即使增加了很大的投入,也依然效果不明顯,這樣已經形成了兩個很尷尬的事情。 [03-05 16:24] 主持人: 其實您說的這一點,不光是重點學校,一個學校里邊還分重點班,實驗班和基礎班,我當時上學的時候,我們一共是16個班級,全年級是1000多人,然后就有一個班就是所謂的重點班或者叫實驗班,這個班的學生基本上往中國最頂尖的學校,比如清華、北大,或者出國申請哈弗這些學校,是為申請名校準備的。他們很多教學方法、進度,都比我們普通班的學生要快很多,當時感覺這些學生其實挺高大上的,挺牛氣,但實際他們真正走到社會當中,我注意到好多同學他適應社會的能力,包括他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在某一部分還是有欠缺的,您怎么來看這個現象? [03-05 16:26] 王海波: 其實這就是我們重點論做法的惡果,重點論的這種做法,其實有一個良好的初衷,但結果卻事與愿違,這是沒有意料到的。建重點學校的時候,我們希望是用有限的資金,通過扶植一個高水平的學校,來培養一些重要的人才,能夠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結果設立這些重點學校以后,推動了應試教育的產生,本來我們的高考是一個很正常的選拔人才的手段,當年的高考是很正常的,但是后來因為有了重點學校以后呢,人們就把進入重點作為目標,于是教育就失去了它原來的理性和秩序,人們更重要的是想如何進入重點學校,因為人們認為進入重點學校就會有一個輝煌的人生。 [03-05 16:28] 王海波: 其實呢,這種情況下大家在關心教育的時候,在學習的時候,不再是為了獲得知識和為社會做出奉獻的能力訓練,而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為了競爭,重點學的設立其實是導致了惡性的競爭。本來我們全國的很多大學都是有特色的、有價值的、有存在的意義的,但是,我們把某些學校作為重點,那么這些重點學校經過重點支持以后,又被學生和家長作為重要的攻關和努力的對象,搞得這些學校也不很安寧,重點學校沒有在真正的意義上重起來,沒有沿著國家培養人才的方向發展重點的學校,那種不是重點的學校被嚴重的邊緣化,它們的地位處境就變得很尷尬。 [03-05 16:30] 王海波: 以前我們討論不同大學的時候,只是說這個大學哪方面好,哪方面差,哪個大學有特色,你要學什么專業應該到什么大學去。現在不是了,現在只要不是重點學校畢業的學生,都會面臨找工作難的問題,甚至還有人一談到非重點學校,就會嗤之以鼻,這樣就是導致了社會的一種分化,等于是進入非重點學校的孩子,那就一定是沒有本事的,進入重點學校的孩子就是有本事,這種本事的獲得只是考了一個高分。過去我們上學的時候,一般不聽老師的輔導班,我們甚至也不喜歡去聽輔導班的那種學生,或者那種學生是不被看好的,但后來呢,輔導班竟然成為我們教育的重要內容,當時為什么人們看不上輔導班呢?是認為老師講課講得不好才需要辦輔導班,這個學生因為沒有學好才需要去聽輔導班。 [03-05 16:31] 主持人: 也就需要額外的時間,把原本應該課堂45分鐘消化的東西再講一遍。 [03-05 16:33] 王海波: 有的輔導班就是專門針對應試的,你可能不懂這個題目,但是你按照他的答題規則就可以得高分,那么這樣的就是害人誤國了。其實很多家長拿很多錢供孩子上學,這個孩子想學知識,但是因為這么一種惡性的競爭,他就難以安靜地學知識了,所以說這種重點的再教育環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大家可能感同身受。 [03-05 16:33] 主持人: 其實所謂的重點論不僅是給孩子套上枷鎖,家長也是。現在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就開始找門道,家長覺得只有進了重點學校才能有好的大學,只有好的大學才能有好的工作,這是必然的,我是鞍山市第一中學,可能是我們全省四大重點之一,當時覺得鞍山市一中的同學就一定會考到全國各地的名校,而其他比如說我們當時還有一個三中、八中和鞍鋼高中,其實也是市里面的重點,但是好多人就覺得這樣的學校的學生,可能不見得有一中的學生未來的發展好,其實這個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是打破了那種教育的公平,我們知道有一句話叫做有教無類,其實很多東西學生應該有受這種教育和被公平對待的權利,因為我是85后,我們高考那段時間家長在我們身上傾注的精力就很多了,而我在初中的時候,如果不上課外輔導班的話,會惹我初中的班主任不高興,而這個不高興就會轉化到平時上課當中,其實在這方面我是感同身受的。 [03-05 16:36] 王海波: 對,其實你要不去上輔導班,也真的會吃虧的。 [03-05 16:39] 主持人: 對,因為他講的東西和考試的內容是相關。 [03-05 16:40] 王海波: 而且因為有了這種重點學校,導致了各種輔導班的產生,導致了我們的義務教育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有的時候在義務教育階段,在正式的課堂上就聽不到該聽的知識,甚至還有的學校,是專門培養上研究生的學生,研究生考幾門課他就學幾門課,這樣讓他們的知識結構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嚴重局限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03-05 16:41] 王海波: 我們科技方面受重點論的影響也非常地嚴重,因為重點論的這種思維,就要建重點實驗室,重點的研究機構,要設重點項目。包括我們發展科技要搞規劃,搞規劃是重要的,應該說本來這個事情是要抓重點的,抓重點這是一種方法論,但是我們之所以談重點論,是因為它并不是一種方法論了,而是它導致了很多其他問題的產生,使事物的本質扭曲了,重點論最重要的是導致了惡性競爭,剛才說學校,本來我們有很多學校都不錯,自從分了重點和非重點,這些非重點消沉下去,重點趾高氣昂,但是它們都沒有把精力放在國家的需要上,也沒有為孩子的成長做努力,同樣,科研上也是。 [03-05 16:42] 王海波: 科研上,因為過去我們的錢少,我們只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只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本來重點論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我們國家社會對科技的投入很少,因為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土壤還不肥沃,我們的很多基礎性的工作,一定要國家來支持,那么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也需要國家來幫助培育一個非常肥沃的技術創新的土壤。這些需要國家做大量基礎性的研究,主要為整個社會將來依托科技推動發展、推動進步打基礎,這個一定是公益性的,是大家都可用的,是國家需要來做的事情。 [03-05 16:43] 王海波: 要做的話,這種有限的資源分配,又要分配給少數人,那么大家都不甘落后,都想成為重點研究機構,都想拿到重點的項目,而且本來沒有這方面研究的人,也為了在這種重點項目的支持當中分一杯羹,也要重新設立,這就導致了大量重復的學科建設和研究團隊建設,那么重復以后呢,就導致惡性的競爭,這種競爭的結果就會引起一大堆額外的問題,往往那些最善于搞科研的人,最善于思考問題的人,最不關心名利地位的人,他們往往容易被邊緣化,他們選不上,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科技投入,成了一種機械的、教條的科研效果的評價方式。 [03-05 16:44] 王海波: 特別把基礎研究變成了發表論文,為發論文而發論文,只看論文發在什么刊物上,影響因子是多少,并不看你這篇論文到底在研究和解決什么問題,有什么新的思想提出來,有什么新的理念提出來,這些科研本來的東西沒有了,只是成為一種量化的東西。那么技術創新來講,國家支持技術創新,設立了很多種獎勵,這種技術創新為了得獎而得獎,至于對生產、對經濟社會發展有什么用,大家不關心,只要有利于獲獎就可以了。 [03-05 16:46] 王海波: 后來也導致我們的科研評價越來越異化,越來越本末倒置,最后就是所有的這些評價,使事物更加地扭曲,或不斷地向扭曲化的方向發展。應該說重點學校的這種辦法使教育發生了扭曲,重點實驗室和重點項目的設立使科研的評價異化,使科研管理也異化,使科研本身也異化,科研是什么?就是為了發表論文,獲得成果,這樣獲得名利,有了名和利以后,你就可以拿到更多的項目,做更多的科研成果,這樣就形成一個單位和個人為了自己名利地位的一種循環,至于說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需要的事情,沒人管了,這就是當今科研領域的很多情況。 [03-05 16:46] 王海波: 那么現在的一些教授和研究員忽然發現,就是近十年來同行忽然變多,相似的大學研究機構、研究團隊也越來越多。等于是國家增加了很多的投入,沒有增強國民經濟各領域的覆蓋,沒有在解決實際問題上形成扎實的創新。結果都是文章的數量上升,我們的論文已經在國際上排第二位,但是哪一個新的發現是我們自己的?我們改革開放30年來,投入了這么多錢,而我們還沒有一個大的科學發現可以引領整個世界的科技界的改變和跟隨,我們過去講跟隨,現在還一直有很強的跟隨痕跡,在別人后面跟隨,照著人家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去做事,那永遠都找不到解決自己問題的辦法。 [03-05 16:47] 主持人: 我覺得您說的這個特別好,我之前在聽我們傳媒大學有一個長江學者胡老師他講課的時候,他說做國外訪問學者的時候,有人說胡老師你最近研究什么項目,這個項目基于國外哪個學者哪一個理論研究出來的?當時胡老師說我為什么要基于國外的某個學者的言論去研究。現在有一種現象,基本上國內很多學術界好像必須基于某一種學科,比如美學、藝術學,然后你才能研究東西,才有價值。如果說你完全原創的,未開墾的處女地這樣的領域的話,可能覺得你這個研究并不是他們覺得所謂的高大上的東西,這種現象很多的。 [03-05 16:50] 王海波: 要看影響因子,最好用外文發表,這個問題就是大家都感同身受的,就是這些文章對于學生來講可能只對畢業有用,對畢業以后參加工作來講,只對職稱有用,對將來漲工資或者是評更多的其他的名銜有用,真正大家討論這些東西,真的很少考慮。 [03-05 16:53] 主持人: 你對重點論現在呈現出來的效果表現質疑,但是有人拿這個理論說了,我們有一個叫主要矛盾,所有的事情都要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去解決,您的這個重點論和它這個所謂的抓主要矛盾,是不是有相沖的地方,我們怎么去理解? [03-05 16:56] 王海波: 這不相沖,作為方法論來講,做任何事情,看待任何問題,都是有重點的,都是有先有后的。我所說的這個重點論,它是事物本來有原本的本質。評價一個方法正確與否,該不該,要看它的效果的,我是看科技和教育領域里的重點論的做法導致了事物向他本來面目上相反的方向發展,因為設重點學校,導致了教育的扭曲,因為設太多的所謂的重點項目,那么每個科研單位都想在這個重大專項當中去占有一席之地,最后導致我們現在科研單位數量很多,但是都在趨同化、同質化的發展,這種情況顯然不是在抓重點,不再是那種方法論意義上的重點論,是被我們傳統觀念當中愛分高低貴賤的文化枷鎖束縛了。 [03-05 17:11] 王海波: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總愛把事物分出一個高低貴賤,科研效果分出高低貴賤,教育要分出高低貴賤,但是這個高是建立在個人和單位的局部利益上的,并沒有站在整個民族的利益上,我想就剛才談到的重點論和哲學方法論的問題,包括我們接受訪談,我們談問題是從前往后談,做任何事都是這樣的,我所說的重點論問題是采用這種措施和方法產生的效果導致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終止。所以我今天接受這個訪談,我想闡述的一種觀點,就是盡快終結教育和科研領域里的重點論做法。 [03-05 17:13] 主持人: 的確,也就是說在這個事物本身已經馬上要偏離它初衷和本質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停止。它并不是在發展重點論,它好像使人更加的功利了,更加為了追求名利而去放棄一些學習,包括科學的一種精神。 [03-05 17:14] 王海波: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那是要扎扎實實的,我們現在有很多人才,實際上也助長了這些錯誤做法。這個人有才能,有水平,是通過考試測試能測出來的,但是他未來能不能有很大的成就,一定是要拉開一個場子,一個巨大的實踐的基地,讓實踐來說話,就是說一個人是不是具備創造才能和很多的才華,最終是要靠歷史來總結。我們不能在起跑線上判定誰是冠軍,也不能在跑的過程當中判定誰是冠軍,也許最先起跑的人他是最后一名,也許在中間暫時領先的人,他也不能拿冠軍,這只是一段過程,最終要看結果,滿足一項事物的完整過程后,要做出最后的評判和判斷。 [03-05 17:15] 主持人: 說到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很多人最習慣的解決方式就是加大投入,但是似乎效果不是很明顯,我們怎么去解決? [03-05 17:17] 王海波: 加大投入為什么沒有好的效果,就是把希望寄托于少數人。這實際上是對科研規律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其實對于科學研究、科學成就,投入只是一方面。創造性是科研的重要因素,是取得科學成就的決定因素,這種財力物力的投入,是保證創作性能夠得以實現的一種條件因素,當滿足基本保障條件的時候,如果不再去擴展更多的頭腦參與,更多的具有創造性智慧的大腦參與,這個時候再增加投入實際上是沒用的。 [03-05 17:21] 王海波: 我們說現在國家經濟發達了,我們有錢來投入科技和教育了,我們的教育投入要超過GDP比重的4%,我們的科研經費要超過GDP比重的2%,我們錢多了,這種錢多是一種資源,但是作為創造性的資源,人是更加重要的因素。我們實際上是一個智力資源大國,如果我們總把希望寄托在少數人身上,我們建學校也是把希望寄托在少數學校,我們培養人才也是把希望寄托在少數人才,當你寄托于少數人的時候,其實這些少數人,這些少數單位他們的壓力也非常大,所以重點論下無贏家,重點論受益者最后所受的益也不是真正的益,對國家不是益,對個人也不是益。 [03-05 17:25] 王海波: 可能為了進重點,為了保重點,為了守重點,成為了他巨大的包袱,使他不敢放開來研究重大、有實際意義的問題,他只是在每次短期評價評估中得到好的分值,并沒有敢于選擇十年磨一劍,取得重大的科學突破,比方說獲得諾貝爾獎那樣的成果。諾貝爾獎成果的獲得,不是像外國人學來的,獲獎者一定是在一個領域里提出全新的理論,特別像我們國家,我們國家科研人員還沒有得過獎,這一定要把一個冷門做熱,從而引領全世界的科學發展,引領了領域的革命,只有這樣的成果才是值得去得諾貝爾獎的。 [03-05 17:29] 王海波: 當然我們不是為了得諾貝爾獎做科研,但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經濟發展是需要我們解決重大的現實問題的,我們要解決中國今天面對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希望通過科技創新解決問題,希望通過教育解決問題。我們參與國際競爭,我們也希望提升我們的競爭力。我們今天之所以教育有錢,科技有錢,是因為我們的經濟發展了,那么我們的科技和教育也應該為經濟發展做出巨大的反饋和反哺。但是今天很遺憾,我們很多的核心技術還依靠外國,我們談到很多的價值觀念、方向領域,都是外國人提出來的。這里頭還得要我們談自信,中國人要有民族自信,民族自信在教育上要體現的話,就是要開展平等的教育,不要把我們已經客觀存在的那些學校分出一個高低貴賤、三六九等來,而是要讓它們都能發揮作用,但是這種都發揮作用不是讓他們都一樣,而我們那種重點論是逼他們走向同質化。 [03-05 17:33] 王海波: 科研上也是一樣,我們不是要建立很多一樣的實驗室,我們不可能就在幾個領域研究。所以說現在談一談,我們也應該反思我們的科學研究的規劃和指南,中國科學研究面對很大的同質化競爭壓力,大學和大學之間,大學和科學院之間,都面臨著嚴重的同質化競爭。這種同質化競爭一旦形成以后,就影響了科學的交流與合作。我們客觀存在這么多的學校和研究機構,這么龐大雄厚扎實的科研隊伍,要充分地發揮它們的潛能。首先科技教育經費的使用,一定要有一批基本的費用來支撐,讓每一個教育機構能夠健康地發展,那么如果我們想重點地解決某些問題,想重點地培養某些特殊的人才,要在大家都能夠保障自己有飯吃,能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事的前提下,還有余力還有優勢去競爭。 [03-05 17:35] 王海波: 那么現在問題是,要想生存發展下去,就必須參與競爭,也只能參與進去。如果這些事情做不好,我們的企業就沒有創新的土壤,我們創新的土壤就非常地瘠薄。如果說國家培養大批的創業人才,我們就不會有今天就業的壓力,我們也不會有經濟增長乏力這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而大批的創業人才一定是圍繞各種需求來創造產業的,再通過開創的產業發展。那么科研也是,如果科研能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社會更和諧,經濟更強盛,會有更多良性的循環,但現在這些都成為一種設想。 [03-05 17:37] 王海波: 其實有很多想去解決這些問題的人。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曾經發生過“逃離科研”的一種討論,也是一種現象,當時是因為有一個博士畢業以后,他寧愿到中學去教書,也不愿意做科研,他講了他的苦衷,后來我們組織中國科學院的年輕人做座談會,組織了四次座談會,我當時在中國科學院人事局掛職,正好參與這塊工作。有的年輕人說的內容我聽了以后非常感動,他說如果我要對得起國家,我必須十年磨一劍,選擇自己過不去的難題,但這樣我很可能就發表不了論文,將來我就不能評副教授、教授,我就對不起我自己,如果我要對得起我自己,我就得要發很多很多的論文,去弄很多很多的獎,那么這時候我對不起養育我的人民。所以有人就選擇逃離,這其實是因為一個事情,就是老師想把學生留下來做科研,因為他是做科研的好苗子,但是孩子就想如果是為了自己發論文做沒用的研究,他不忍心,但是呢,為了做十年磨一劍的事情把自己埋沒了,他也沒有勇氣。 [03-05 17:40] 主持人: 所以他干脆從這個局里出來了,他不去選擇了,他干脆做另外一個方向,但是他的精神境界蠻高的,我問過我博士的同學,大部分想到某些研究所,科研機構去工作,但是王院長。 [03-05 17:43] 王海波: 我補你一句話,中國科學院和很多科研單位有很多有思想境界的人,但是他們在這種惡性競爭的機制下,在重點論導致的競爭下,他們首先求自保,而沒有心思、沒有能力去攻堅克難。 [03-05 17:44] 主持人: 也就是他首先得學會生存。 [03-05 17:45] 王海波: 被邊緣化以后,他連話語權都沒有,他會被社會瞧不起。 [03-05 17:45] 主持人: 可能他的父母、他的親戚會給他一些壓力,所以這個時候他很難釋放他的某一些情緒。 [03-05 17:45] 王海波: 作為學生,畢業以后沒有人招他,他得不到很高的工資,他為了生存,為了很多現實問題,他就不得不那么做,所以這事到底怪誰,也不是怪哪個部門,而是我們思想方法錯了,我們的做法錯了,所以要糾正。 [03-05 17:49] 主持人: 我有點擔心,科教界的重點論存在很久了,會不會有人不理解,您有沒有預測過有這樣的一種情況。 [03-05 17:50] 王海波: 這是肯定的,這個重點論實際上我認為他是科技界的“皇帝的新裝”,包括發論文報成果,包括評各種榮譽稱號。我經常說我們正在演繹“皇帝新裝”的新故事,大家都知道這個皇帝啥衣服都沒有穿,但是大家不去說,因為你這么去說會遭到別人的攻擊,會被別人說是愚笨的。這里頭還有一些人,他因為在這種格局下是既得利益者,他也不愿意讓自己的地位被動搖,而且在這種機制下形成的各種各樣的人都是得益于這種機制的人,他肯定不想反對,因為他在這種機制下得到了很多的資源,他會成為很有影響力的專家。 [03-05 17:51] 主持人: 他們成了所謂重點論的擁護者。 [03-05 17:55] 王海波: 我今天之所以談這個問題,就想讓人盡早認識到這個問題所在,盡早地走出這種困境,盡早地認清“那個皇帝沒有穿衣服”。 [03-05 17:55] 主持人: 那在節目最后,也想請您預測一下,如果您的這個建言提出之后,短期內可能會有一些什么樣的效果? [03-05 17:56] 王海波: 首先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科學研究要把每一分錢都花得很好,因此對科研經費的需要不是很高,只要把創造性充分地挖掘出來,融入到創造性的勞動中去。我自己已經沒有什么別的說法,我沒有去隨聲附和這種重點論,我甚至把自己推向了邊緣化,但是我想,今天在教育上來講,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孫子還繼續受這種苦,受這種影響,那么我不希望未來的那些年輕人,特別是我看到了中國科學院那么一批非常優秀的年輕人,和我們很多科研單位,很多大學的很多優秀年輕人,他們的內心既然已經在吶喊,我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必須為他們來發言、來說話。 [03-05 17:57] 王海波: 我想呢,通過這次討論,我們能夠推動大家對這個問題盡早的認識,最終推動重點論走向科學的方法論,真正的推動“萬眾創業、大眾創新”這種局面的形成。因為我想,我今年說這個我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因為重點論的受益者最終也沒有受到真正的益,大家都受到害了,我們國家雖說強大、富強,但還是要面對很多的問題,實際上我們中國面對的問題是人與自然、人與資源的這種矛盾,這種矛盾的尖銳程度是世界上任何國家不具有的,中國人的出路必須是創新,我們不光是要創新驅動發展,我們更要創新求生存,我們要創新開拓人類更加光明的未來。 [03-05 17:59] 主持人: 好,再次感謝王院長。感謝您對我們科教界的努力和您的呼吁,也再次感謝您今天做客我們的節目,給我們帶來這么多全新的解讀,也感謝各位的收看,更多精彩內容,我們也期待與您持續分享,再見。 [03-05 1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