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利牧場,一頭來自澳大利亞的奶牛,吃著美國的紫花苜蓿,通過來自德國的自動擠奶設備擠出奶來,經過來自瑞典的生產線消毒、包裝,最后來到中國消費者的餐桌:這幅圖景正描繪了全球乳業一體化的現實。在8月23日召開的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第二十次年會“全球乳業CEO論壇”上,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用這小小一袋奶,引出了中國乳業在全球化潮流中的發展趨勢。
“乳業的全球化是什么?就是各國乳業全面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伊利今年進了全球乳業10強,所做的就是推進全球化,簡單說,就是站在中國,面向全球織網。”張劍秋風趣地說。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乳業何去何從?有何規律可循?張劍秋通過伊利的“出海”經驗,總結出了三個“統一”:一是要做好資源全球化和市場本土化的統一,二是要做好科技全球化和研發本土化的統一,三是要做好食品安全國際化和本土化的統一。
資源全球化和市場本土化怎樣統一?張劍秋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來解釋。他表示,戰略資源一體化的趨勢,就是按照國際分工的規律,在資源稟賦最適宜的地方進行生產,使各國的乳業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伊利的海外戰略叫作“全球織網”戰略,就是“用全球的資源服務中國市場”。
據介紹,伊利在產品研發方面充分運用全球資源,比如今年伊利與雅典農業大學合作研發的安慕希酸奶在中國上市,極受市場歡迎;同時,伊利在中國自主研發的解決亞洲人乳糖不耐受的伊利營養舒化奶、基于中國母乳數據庫的金領冠奶粉等產品也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
與會的中外專家和乳企CEO們非常同意張劍秋的觀點。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的有關負責人表示,在過去從業的25年中,我看到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整個乳品市場的發展,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都在從歐洲、美國這些老牌市場,向亞洲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進行轉移。世界乳業市場融為一體是大勢所趨,而張劍秋提出的“三個統一”的觀點,對于國外乳企和中國的合作和共贏,也非常有意義。
據悉,本屆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年會的主題是“聚焦全球乳業創新發展”,會上除了中國乳企,還有來自美國、法國、英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十余個國家的同行參會,是該年會有史以來報名參會國家數量最多的。會上,多位國外知名乳企CEO對張劍秋的演講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并表達了與伊利這家全球乳業10強進一步開展合作的意愿。
會上還研討了常溫奶和低溫奶在世界的發展趨勢。據法國食品協會主席、法國第一乳企蘭特黎斯(LACTALIS)公司總經理Eric GRANDE介紹,LACTALIS 80%到85%的液奶銷售比例都是UHT常溫奶。不僅在法國,南歐的意大利、西班牙的液奶消費都以UHT常溫奶為主,歐洲消費者習慣飲用UHT奶,因為它保質期長,包裝比較大,便于保存,飲用時間長。這與我國的消費趨勢相同。由此,多位國外知名乳企CEO對張劍秋的演講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并表達了與伊利這家全球乳業10強進一步開展合作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