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12月16日訊(記者 韓璐)國家醫保局網站12月15日公布的信息顯示,《麻醉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正式印發。《指南》參考2023年版醫療服務項目技術規范,將現行麻醉類價格項目整合為10項,涵蓋了局部麻醉、全身麻醉、鎮靜鎮痛等類別。在具體類別下根據具體操作設立項目。這種分類方式使麻醉價格項目更加規范,確保臨床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同時便于將來更多新的麻醉技術進入臨床應用,讓患者得到更加專業、精準的醫療服務。
據介紹,在麻醉過程中,監測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環節。監測能夠實時反映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使醫生能夠及時發現可能危及生命的異常,如呼吸困難、循環不穩定等,并及時處理。《指南》將監測納入麻醉類項目的價格構成,后續地方醫保部門在制定麻醉類項目價格基準時,將監測項目納入成本核算范圍,體現監測資源消耗。同時,考慮到患者麻醉監測需求與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關,危重患者、兒童、老年人在實施麻醉時,意外情況發生率更高,需要提供更多監測。為此,《指南》在麻醉項目中為這三類人群設立加收項,以保障他們的手術安全。
此外,《指南》在規定麻醉類項目以“次”為計價單位的同時,也考慮到需要“椎管內麻醉”“全身麻醉”“支氣管內麻醉”等麻醉支持的手術一般耗時較長,因此明確此類麻醉項目以兩小時為基礎計算價格,超出時間可適當加收。同時,明確麻醉時長計算含麻醉監護室復蘇階段,這種類似“起步價+里程價”的計價方式,既滿足絕大多數臨床手術的需求,又避免長時間手術麻醉效果受時間限制,讓患者能夠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收費情況。
國家醫保局介紹,《指南》的發布,不僅有助于規范麻醉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還體現了對創新技術的認可和支持。例如,“深低溫停循環麻醉”是一種創新性高難度麻醉技術,在全身麻醉基礎上,通過物理方法將患者體溫降至深低溫狀態(18-20℃),停止體外循環,使病人在“假死”狀態進行手術,極大地保障了手術的安全性,提高了復雜先心病等各類外科復雜手術、移植、重癥搶救和先天性畸形整形的成功率。《指南》將其單獨立項,既體現了高難度麻醉技術的價值,又保障了高危患者手術的安全性。
國家醫保局表示,下一步將指導各省醫保局結合實際做好對接落實,制定全省統一的價格基準,由具有價格管理權限的統籌地區對照全省價格基準,上下浮動確定實際執行的價格水平。這將有助于推動醫療機構有效彌補在麻醉方面的不足和短板,激勵醫療機構通過提供專業性、針對性醫療服務獲得增量性收入,持續優化醫療機構收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