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汪恩民)醫療改革大潮下,政策環境越來越好,但社會辦醫的“量變”卻尚未引起“質變”,這一現象在全國兩會上引起多位全國人大代表的關注。
2017年,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促進社會辦醫”,足見中國政府對鼓勵社會辦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視。
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民營醫院數量突破2萬家,占國內醫院總數的比重超過60%。但民營醫院的床位數、診療人次占比卻不到三分之一,持續增長的醫院數量并未匹配應有規模占比。
對于眼前的發展瓶頸,從2002年起即進入民營醫療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奧克斯集團董事長鄭堅江認為,社會辦醫規模占比不高固然有其自身內在因素,但更主要的還是來自外部制約,特別是政策與實際操作不一致,包括準入起點不一和執業助力不一等。
“很多地方的社會辦醫準入起點仍存在隱性壁壘,如醫療土地難拿,且多為城市的邊緣地帶容許民營醫院填補,‘玻璃門’‘彈簧門’始終存在。其次,政策鼓勵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錯位發展,發展高端醫療,但實際上人才科研力量等優質醫療資源仍高度集中、甚至壟斷在公立醫院手中。”鄭堅江說。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醫院院長葛明華亦認為,目前社會辦醫成功的不多,最大的原因是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為什么大部分頂級醫生不肯去社會辦醫機構?因為對醫生來說,職業榮譽感和學術地位更重要。而就目前社會辦醫療機構內的人才現狀,行業協會、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很難把名額給社會辦醫療機構。”
對此葛明華認為,社會辦醫的目的要清晰,社會資本投資辦醫應該作為其企業整體品牌建設的內容之一,而不是作為企業利潤的增長點,醫院結余應該完全用于醫院的再發展,這樣才有可能逐步做強醫院,才有可能吸引更多優質人才的加入。“只有更多專家名醫愿意加入其中,才能提振人氣增加社會辦醫的診療業務,實現良性循環,也可能讓行業組織有信心給社會辦醫療機構更多的機會和平臺。”
鄭堅江則呼吁,應通過社會辦醫立法的途徑,明確社會辦醫療機構應與公辦醫療機構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等的政策待遇,“如土地供應、醫療服務準入、醫保定點、等級評審等方面,扭轉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偏差。”
(責任編輯: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