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推動消費穩定增長”一段中,重點拎出了老百姓關注的兩個焦點——“一老一小”的民生問題。
報告提到,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5億。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區應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后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
緊挨著養老問題的,是嬰幼兒照護問題,報告指出,嬰幼兒照護事關千家萬戶。要針對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后的新情況,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托育服務機構,加強兒童安全保障。
記者注意到,這“一老一小”兩大問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也成為代表、委員關心的重要民生話題。
養老場所容易建,運維人員不易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院長王階近兩年發現,以廣安門醫院為代表的中醫醫院又有了一個新的“增長機會”,“你可能想象不到,現在一些開發商在蓋房子時會來找我們。”
王階說,中醫院在推拿、針灸領域的獨特優勢,如今被很多開發商相中,“他們蓋了一個小區,要有配套的教育、養老設施,邀請中醫院團隊進駐”。他注意到,近年來由于中老年照護機構魚龍混雜,使不少老年人受騙,“最主要的原因是供給不足,如果有足夠多的正規機構,老年人也不會就近找不規范的小店”。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新建居住區應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一些代表、委員告訴記者,“建設施”如今對很多城市來說并不困難,但設施建好了誰來運營維護則是大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護理學會第26屆理事長李秀華則指出了我國護理人員總量不足的問題。她拿出了一組數據:截至2017年,我國每千人口護士數為2.74人,與經合組織30多個成員國每千人口9名護士的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尤其在農村地區,每千人口護士數僅為1.6人。
李秀華說,由于護理人員缺乏,導致我國醫養結合的養老政策落實困難。她建議,國家在醫護人才培養方面要進行頂層設計,一方面提高護理人員待遇,另一方面為護理人員職業晉升提供通暢渠道。
落實養老“上海方案”當務之急是人才
養老“上海方案”是全國各地參照執行的一個“樣板”。上海市民政局、市老齡辦、市統計局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戶籍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483.6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比重達到33.2%。上海成為全國“老得最快”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國最早面臨養老難題的城市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劉艷今年帶來了三份有關養老的建議。她告訴記者,養老“上海方案”模型已經基本建立,當務之急就是“把人才落實到位”。
比如,上海長期護理險中包括頭面部清潔梳理、沐浴、協助進食/水、排泄和失禁的護理、生活自理能力訓練、鼻飼、造口護理等42項具體服務項目,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護理經驗不夠等原因,護理服務主要集中在“生活護理”,專業護理如“鼻飼管”“導尿管”“氣管套管”等常被推脫,造成服務形式類似于“鐘點工”。
再比如,長期護理險要求對申請者進行需求評估,這種統一的需求評估是享受長護險政策、接受社區居家照護的依據和前提。評估內容包括一般醫學評估、身體功能評估、精神心理評估、感知覺與溝通能力評估、社會評估等。而評估需要較高的專業水平以及客觀公允的評估態度。但在現實情況中,由于評估人員水平參差不齊,造成評估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人為因素”,評估質量較難控制。評估偏差容易引起老人不滿,還會造成長護險基金浪費流失。
記者注意到,遍布上海各大社區的老人日間照護中心是“社區養老”的主陣地,為了解決“誰來運營、如何管理”的問題,上海引入有資質的社會組織力量參與其中。
“主要還是相關人才的數量、質量跟不上。”劉艷建議,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指標體系,加快評估平臺建設,利用大數據等技術開發評估App,實現評估過程管理;另一方面要落實對口管理,加強對護理服務、服務評估、資金使用、運行管理等環節的日常監管和全過程監管并完善激勵政策。
“幼有所育”關系國家未來
除了養老,0~3歲嬰幼兒的養育問題,也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高小玫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作大會發言時稱,“0~3歲嬰幼兒養育支持是當下備受關注的民生短板,實現‘幼有所育’關系到國家未來。”
高小玫介紹,調研表明“家庭育兒負擔”是少生、不生的重要原因,育幼服務不足制約了“全面兩孩”政策施行。
她發言時說,從國際經驗看,多數國家在具備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時,已開始建設從幼至老的終生公共服務體系。她因此建議,從建設3歲以下托育服務入手,逐步構建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育幼制度體系,“提出合理的財政支持方式,研究家庭育兒個稅抵扣、隔代養育財政補貼等綜合政策支持”。
全國婦聯一項調查顯示,80%左右的父母在考慮是否生育第二個孩子時,首先考慮的是公共服務因素;70%左右的父母認為,“孩子上幼兒園前是否有人幫助照料”等也是影響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記者會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劃生育協會黨組書記王培安表示,應該大力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的配套銜接,“要針對‘全面兩孩’實施后的新情況,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托育服務機構,加強兒童安全保障。”
“我們公司為所有員工0~6歲的孩子提供看護,員工們可以帶著寶寶來上班。”全國政協委員、山東英才學院董事長楊文說,自己單位的員工班車上有“孕婦專座”,哺乳期女性員工每天只要上班半天,剩下的工作“回家干”,同時單位還開辦了6個0~6歲托幼班,女性員工可以抱著孩子來上班。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南昌市副市長龍國英建議,有條件的企業、工廠可以恢復過去哺乳室、托兒所這樣的設施,“政府支持一些、企業自己貼一些,解決普惠性的幼兒托育、安全問題,使得當了媽媽的職業女性可以繼續工作,倒未必總是延長產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