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12月30日訊 (記者 梁木) 2024年12月27日,2024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會上發布《人工智能治理藍皮書(2024年)》,引發業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
報告指出,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顛覆性、跨越式突破引發通用人工智能新一輪發展熱潮,全球人工智能行業實現高速增長。與此同時,人工智能領域模型安全、勞動替代、壟斷風險、不透明不可控等風險凸顯,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問題更為突出,推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進入規則構建和落地的關鍵階段。
提出兼具全面性、系統性、前瞻性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
人工智能治理是各方為解決人工智能領域風險分擔和利益分配問題,通過政策制定、法律監管、倫理指導、行業自律等手段,對人工智能的研發、應用等行為進行全面管理和調控的過程。針對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各方嘗試從供應鏈、價值鏈、全生命周期等不同邏輯維度構建起多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不同框架間共識與差異并存。
報告從新技術革命引發的經濟社會發展變革和歷史經驗出發,在“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理念指引下,綜合供應鏈條、價值鏈條、全生命周期鏈條等底層邏輯,從What、Why、Who、How四個維度搭建了“1244”治理框架,即一組概念、兩類風險、四類主體、四組議題。
“一組概念”指人工智能概念范疇,“兩類風險”主要為內生風險、衍生風險,“四類主體”包括政府部門、產業力量、專業機構和國際組織,“四組議題”則涵蓋負責任創新、可持續發展、倫理先行、安全底線。
從核心議題、多元主體等角度出發深入論證分析
從發展側來看,負責任創新是人工智能治理的源頭根本,國際社會正在共同探索算力供給不平衡、高質量數據集建設、開源模型生態治理等問題的解決方案,報告提出圍繞下游應用細化制度方案,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提供全產業鏈要素支撐?沙掷m發展是人工智能治理的終極要求,報告圍繞經濟、社會和環境等維度,提出公平普惠的包容性治理,建議協力應對數字鴻溝、文化偏見、能源短缺等問題,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
從安全側來看,安全可控是人工智能治理的底線基礎,報告強調全生命周期邏輯下制度回應和技術治理并進的思路,對透明度、監管沙箱等制度機制和紅隊測試、評估評測等技術治理趨勢進行跟蹤研判。倫理先行是人工智能治理的價值導向,報告關注通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帶來的人類主體性危機,研判了人工智能對人類生活、生產乃至生存問題帶來的沖擊。
報告從主體角度出發,總結分析了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的人工智能治理實踐。主要經濟體人工智能治理模式初具雛形,雖然模式各異,但規則落地都已取得實質進展,在監管模式、治理重點、實踐策略等方面日益成熟完善。
對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與治理進行展望
人工智能作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力量,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展望未來,人類社會將邁向更深層次的智能化發展階段,人工智能治理攸關全人類命運,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需要系統謀劃、綜合施策,在制度設計、監管模式、倫理治理、國際合作等方面持續改革創新。
《藍皮書》從制度設計、監管模式、國際合作等方面對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與治理進行展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也將持續跟蹤評估人工智能治理焦點議題和趨勢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