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商場、白領公寓……在8000平方米內打造上百個風格迥異的微短劇場景,劇組可以實現輕松換景并完成拍攝。近日,豎店短劇基地在廣東東莞正式開業。不止東莞,去年底以來,上海嘉定、鄭州、西安等地均已建立針對豎屏微短劇的拍攝基地。
“豎店”的火熱映射出微短劇市場近兩年來的“狂飆”。不過,隨著監管政策不斷趨嚴以及播放平臺對優質作品扶持計劃的相繼落地,微短劇市場增速有所放緩,逐漸從“高流量”走向“高質量”,從“套路化”轉向“精品化”。
一路狂奔難免“魚龍混雜”
“短、平、快、爽”的微短劇滿足了人們碎片化時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創造了一個潛力可觀的市場。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達373.9億元,同比上升267.65%。預計2024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超500億元,2027年有望突破1000億元。
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相關企業數量也呈明顯增長態勢。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短劇相關企業8.33萬家。其中,2023年注冊量同比增長20.57%至2.26萬家。今年以來截至6月底,已注冊8157家。
為什么微短劇行業近兩年得以快速擴張?中文在線戰略運營部總經理馬韜認為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用戶對敘事內容形態的需求發生變化,微短劇情節連貫,節奏緊湊,能滿足其碎片化時間的需求;第二,行業有充分的供給要素支撐行業爆發,平臺、流量的分發商、制作公司、網絡文學平臺等版權商,都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第三,國家對于微短劇這種新的內容形態的包容開放和適度的規范也是非常關鍵的推動力。”
供給端方面,內容創作產出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3月份發布的《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全年共上線重點網絡微短劇384部,較2022年的172部增加了一倍多。需求端方面,2023年快手短劇日均活躍用戶規模達2.7億,2023年騰訊視頻微短劇用戶規模達2.3億。
“2023年,抖音上每天主動搜索微短劇的用戶數量增長2倍,播放量破億的微短劇達500部,其中12部作品的播放量破10億,微短劇日播放量增長了一倍。”抖音平臺相關負責人透露。
微短劇市場一路狂奔,但也泥沙俱下,“以銀子換熱度,以熱度掙銀子”的情況屢見不鮮。雖然出現了一批刷屏佳作,但也夾雜著不少格調低下、抄襲嚴重的產品。另外,其充值付費亂象、“短劇刺客”等問題引發不少消費者“吐槽”。
陜西薪火影業有限公司導演李楠直言:“微短劇的快速擴張與魚龍混雜、野蠻發展等問題相伴相生。”
“目前微短劇行業一些環節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行業對編劇作品的版權保護意識普遍淡薄,哪個題材火了就接著拍,內容同質化嚴重。此外,目前行業分賬機制不透明,導致資方、承制公司和平臺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李楠認為。
“強監管”推動行業走向規范
推動微短劇進一步高質量發展已成行業共識,其中,監管部門不斷加強行業監管、做好規范引導。
2024年上半年,微短劇行業迎來一系列新規。其中,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被業內人士稱為“最嚴微短劇新規”的《關于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要求自6月1日起,微短劇根據投資額實行分類分層審核,未經審核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引領下,上海、湖南、河南、福建等地紛紛出臺推動微短劇業態良性發展的相關舉措。
“制作方面,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微短劇的制作成本翻倍。今年的政策收緊進一步提高了創作門檻,創作環境將更加規范,將鼓勵創作者創作更多有深度和質量高的作品。”李楠稱。馬韜也認為,備案的過程會促進微短劇行業的版權保護意識更強,他坦言,“規范得越早,對行業發展越好。”
“得益于政策監管,微短劇的付費充值模式比例已經大幅下降,‘高充值’‘高定價’等亂象得到了明顯改觀。”聯通短劇總制片人鄭杰預測,“未來,免費廣告模式將在微短劇行業的盈利模式中占據更大比重,最終有望完全取代付費充值模式。”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劉宏宇指出,“當前局面下微短劇正熱,監管實際上提供了一個讓行業‘冷卻’的機會,為創作提供轉型的空間。但市場調節、行業形象的提升,更多還是需要平臺、制作方和投資方等從業者的自身投入與約束。”
監管引導之下,去年以來,抖音、快手等多家播放平臺已陸續發力推動微短劇精品化,相繼推出并持續升級針對微短劇的專項扶持計劃與規范治理措施。
記者了解到,抖音今年1月發布了精品短劇“辰星計劃”,推出聯合出品、聯合運營兩大模式,7月啟動了抖音微短劇經營扶持計劃,通過廣告金返還、平臺分成減免等舉措,補貼優質內容。
比起電影和長劇集在長視頻平臺利用首頁、資源位等傳統方式推廣,微短劇利用豎屏信息流廣告投放,能精準高效地找到受眾,讓觀眾發現更豐富多樣的微短劇內容。抖音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告投流模式也是微短劇市場增長迅速的原因之一,本次平臺直接返還廣告資源,是為了激勵優質內容推廣,進一步加速內容精品化。”
劉宏宇認為,法律法規的健全、平臺方扶持政策的落地以及對項目評判的機制等,有望把微短劇的運作模式引向一個更健康的方向。
發展后勁在于“精品化”
伴隨監管規范舉措以及播放平臺對優質作品扶持計劃的相繼落地,各方正在推動微短劇創作進一步朝“精品化”轉型。
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館》將流失海外的文物擬人化,講述了一個“讓流落在異國他鄉的文物回家”的故事,以文物的視角展現出國家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該劇發布當天點贊破500萬,全網總播放量超10億;今年春節檔微短劇《大過年的》,由傳統影視行業從業者制作,制作標準對標長劇,播放量超10億。
“微短劇+”的模式也涌現出新的可能性。國家廣電總局籌劃在2024年創作播出100部“跟著微短劇去旅行”主題優秀微短劇,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微短劇+文旅”融合促進消費的新模式。北京、廣東、江蘇等多地政府部門紛紛響應,探索網絡“微短劇+文旅”的發展路徑。目前已先后發布兩批創作計劃推薦片目,“微短劇+文旅”創作模式已展露出巨大的傳播優勢,為地方文旅消費注入新活力。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微短劇題材的豐富性將不斷提高,不再局限于穿越、重生等低俗內容,而是更加貼近現實主義創作。
李楠指出,短劇行業想要持續性發展,應努力在深度和廣度上拓展。“短劇節奏更快一些,但‘有爽感’并不意味著沒有深度。隨著監管介入,將為創作者提供更多空間去生產更有深度的內容,讓微短劇歸位于‘作品’而非‘商品’。”
馬韜表示,“長遠來看,內容創作者應該在創作中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是內容要創新,‘不逾矩’是守好內容底線,從而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技術方面,AI技術也有望進一步賦能微短劇創作生產。鄭杰表示,“目前,AI技術在微短劇領域的應用主要分為投流、數據分析和劇本開發三個方向。此外,AI還在虛擬建模方面也有所應用,但仍處在試水初期。”
“中文在線作為目前海外微短劇市場的最大布局者,自主研發的文字創作大模型‘中文逍遙’的功能之一就是助力開發微短劇劇本,現在已經在幫助編劇編制海外微短劇的一些劇本。”馬韜告訴記者,“此外,中文在線國際微短劇的分發和AIGC之間的結合,也能夠提供一些基于數據判斷的智能分發建議,這對業務的提效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