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3888元的套餐,竟有用大象糞便做原料的甜品……一家號稱“生態融合料理”的餐廳,近日被市場監管部門立案調查。
商家為博眼球、賺快錢,利用人們的好奇心和獵奇心制造“獨特體驗”,卻將消費者置于潛在的食品安全風險中,可謂本末倒置。即便拋開顯而易見的食品安全隱患不談,這種以突破倫理底線、踐踏公序良俗為代價的獵奇營銷,也是對商業文明的褻瀆,折射出的是急功近利的病態思維。
回顧過往,類似“毒”流量事件屢有發生。一些餐飲企業為了迅速走紅,在社交媒體上制造噱頭和話題,用精美圖片、夸張視頻和誘人文案吸引用戶關注分享,卻忽視了作為食品經營者最基本的底線。長此以往,餐飲行業口碑和形象受損,消費者信任也逐漸喪失。
社交媒體本應是促進信息交流的平臺,可部分平臺對違規營銷行為缺乏有效監管,使“毒”流量肆意傳播,不僅誤導消費者作出錯誤決策,也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環境。斬斷流向舌尖的“毒”流量,需平臺、監管部門和餐飲企業多方合力,一旦發現問題要迅速溯源并嚴肅處理,提高其違法成本。
餐飲業核心競爭力在于菜品質量和服務水平,而不是僅靠制造流量博取眼球。斬斷“毒”流量,守護餐飲凈土,不光是對消費者權益的守護,也是餐飲行業健康發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