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店中唱KTV,超市里吃“食堂”,快餐店內供茶咖,小店做外賣大店做品牌……如今,“業態混搭”風已經刮入餐飲界。不少餐飲企業探索融合創新模式,通過“線上+線下”、“吃喝+玩樂”的多業態經營,打造消費新場景,在提升消費者體驗的同時,進一步釋放了消費新活力。
餐飲界刮起“業態混搭”風
番茄雞蛋、茄子豆角、紅燒排骨……在北京中關村的一家物美超市“大食堂”區域,熱氣騰騰的飯菜吸引了不少食客。李先生是附近社區的居民,也是這里的常客。“我經常來這里吃飯,吃完了還能買點日用品回家。”在他看來,在超市里吃食堂既方便又實惠。
“經營超市本來就具有蔬菜、肉類的供應鏈優勢。我們精心挑選供應商,每日提供新鮮凈菜。既能保障食材的安全,也提高了出餐效率。”該超市負責人表示,對于超市而言,這是一種“業態混搭”的新嘗試,也順應了實體店轉型升級的趨勢。
所謂“業態混搭”,也稱為多業態混合經營,是一種將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業態集中在同一空間內的經營模式,通過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
商超跨界餐飲進行“業態混搭”并非一件新鮮事。早前,盒馬鮮生就采用了“超市+生鮮餐飲”的商業模式。而近期,物美、永輝、超市發等多家品牌超市,也紛紛開設起便民食堂。經濟實惠的餐飲,既滿足了消費者所需,也增加了超市的客流量和“煙火氣”。
如今,“業態混搭”風已經刮進了整個餐飲界。據了解,湊湊火鍋在店內設置了專門的KTV包廂,顧客可以在包廂內一邊吃火鍋一邊唱歌,為了適應KTV娛樂的需求,湊湊火鍋的營業時間通常會延長至凌晨;中餐品牌老鄉雞推出“老鄉茶咖”,以“店中店”的形式經營,提供包括純茶、奶茶、咖啡在內的多種茶飲和咖啡產品,吸引了更多年輕人。
“線上+線下”則成為餐飲企業普遍嘗試的“業態混搭”方式。線上通過外賣、直播、團購等方式獲得流量,擴大服務半徑和時段,增加交易訂單量;線下則通過多元場景滿足消費者的多樣體驗,帶來實實在在的訂單和口碑提升。
其中,“衛星店”是連鎖品牌新的“業態混搭”模式。小門店做衛星店,專門經營線上業務;大門店做線下場景融合,提供多元體驗。比如,太二酸菜魚在廣州、深圳、上海及廈門等多地開設外賣“衛星店”,凸顯其外賣專營特色,并計劃今年開出50家品牌衛星店。
“‘業態混搭’不僅是經營模式的一次更新,也是實體行業在電商沖擊、成本壓力之下,根據多元消費需求進行的融合創新。”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認為,從實際應用上看,“線上+線下”是一組經典的“業態混搭”。
激發餐飲消費新動能
今年以來,圍繞打造消費新場景的利好政策頻頻出爐。釋放“業態混搭”新活力,正在成為激發消費新動能的發力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鼓勵培育購物消費新場景,推動購物消費多元融合發展。北京發布的《促進多元消費業態融合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到,培育一批多元消費融合品牌。支持企業開展跨界經營、異業合作,拓展新產品和新體驗。
“傳統的消費場景是商家開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單向地提供服務;消費新場景具有消費者參與、注重情感表達、體驗感豐富、線上線下融合等特點。”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王先慶表示。
國家發展改革委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琛偉認為,“業態混搭”既是場景創新,又是模式創新。其本質是功能的集成,能達成“1+1>2”的效果。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餐飲界之所以關注“業態混搭”,是因為線下實體商業的競爭加劇,品牌要在單一的傳統業態之外,尋找新的增長潛能。而隨著居民對于線上和體驗式消費需求的提高,餐飲企業也看到了“業態混搭”對于提升銷量,樹立品牌差異化優勢的機會。
以中餐品牌老鄉雞為例,老鄉雞此前在深圳寶安區開設了第一家衛星店,開業首月就達到了18000單。“衛星店模式對于消費場景擴容、用戶體驗提升、成本結構優化、提升人效坪效等都有很大價值。”老鄉雞董事長束小龍說。據介紹,2024年老鄉雞與美團外賣達成戰略合作,計劃開設50家品牌衛星店。
專家分析指出,“餐廳+衛星店”、“超市+食堂”等新業態讓消費者耳目一新,也給不少實體商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目前很多實體商業努力優化線下門店的消費場景、擴展線上平臺經營,融合多元業態。對于連鎖品牌而言,有差異化地做門店,大店做線下的體驗,小店做線上外賣,具有兩條腿走路的優勢和穩定性。
不過,專家也提出,餐飲企業要在長期發展中站穩腳跟,獲得口碑與銷量的雙贏,還要進一步找準定位,警惕以流量噱頭為目標隨意混搭。在消費者對體驗、價格、場景需求愈加多元的今天,要立足消費者需求,進行合理混搭,持續發掘融合消費的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