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劉秀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去年10月,黑龍江居民聚餐時食用“酸湯子”造成9名食用者全部中毒死亡的慘劇為人們敲響了警鐘。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劉秀梅在解讀中表示,為避免該類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家庭或小作坊要慎重制作或盡量不制作、不出售酵米面類食品,并正確購買和科學食用銀耳、木耳等相關食品。
“酸湯子”中毒悲劇引社會熱議
2020年10月,一則黑龍江居民聚餐時食用“酸湯子”造成9名食用者全部中毒死亡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根據官方信息披露,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污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在我國該類事件已很少發生,但在依然保持傳統飲食習慣的地區,由自制發酵食品引起的中毒事件還時有發生,仍需要敲響警鐘。
中國經濟網輿情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1月1日至12月24日共監測到與“酸湯子”相關的紙媒報道868篇,新聞網站文章3.8萬余篇,手機APP消息1.3萬余條,微信公眾號文章5.0萬余篇,微博原發、轉發13.5萬余條,博客68篇,論壇發帖6456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10月,關于“酸湯子”造成9名食用者全部中毒死亡的消息迅速形成輿論聚焦,輿論就自制發酵食品安全性展開激烈討論。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黑龍江、廣東、遼寧、北京、吉林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專家建議:家庭盡量不制作酵米面類食品
對此,劉秀梅指出,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產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酸湯子”食物中毒的罪魁禍首。在東北以及南方的偏遠山區、農村,粗糧細作的方式為主流,也就是把谷類用水泡,發酵,把它變軟以后研磨成粉,這些粉可以制作成面條、餅等當地特色食品。“由于這類食品在制作過程當中的貯存方式不對,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所以被環境里的椰毒假單胞菌所污染,產毒以后可以引起食物中毒。”
據劉秀梅介紹,我國椰酵假單胞菌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有谷類發酵制品、木耳或銀耳、發酵薯類制品等。這種毒對熱穩定,100度煮沸和高壓都不能破壞,進食后導致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受損。值得注意的是,米酵菌酸目前尚未有特效解毒藥物。
為避免該類食物中毒的發生,劉秀梅建議,家庭和小作坊要慎重制作或盡量不制作、不出售酵米面類食,如果自制的話應確保不用霉變谷物原料,避免食品接觸潮濕土壤。消費者在食用銀耳時,要檢查其感官性狀,發現有異味不要食用。如果一旦懷疑是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引起的中毒,要立即停止食用,盡快催吐,減少毒素吸收,降低死亡率。
點擊進入專題
(責任編輯:施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