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著娃哈哈AD鈣奶,跟著娃哈哈廣告詞最后一句“娃哈哈”一起唱,幾乎是80后的集體回憶。幸運的是,娃哈哈不單只是80后回憶中的一角,而且還伴隨著整個80后的成長,產品越來越多,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最龐大的飲料生產王國,并朝著奶粉、機械、印刷等多個方向多元化發展,向著世界500強進軍。
艱苦奮斗精神支撐企業成長
1987年,上過山、下過鄉,跑過供銷,管過生產的宗慶后從14萬元借款白手起家,創建娃哈哈營養食品廠,開始了他輝煌的創業人生。
娃哈哈的前身是小學校辦的企業經銷部,剛開始的時候生產條件差,校辦工廠還容易被人看不起。有一次中午,員工做飯的時候發現沒有引火柴,到隔壁的一個單位借點救急,沒想到得到的答復是,“校辦工廠,不借!”,這讓宗慶后和員工心里拔涼拔涼的,那一餐“中飯”是眼淚就著棒冰咽下去的。
不過,自那時起,“勵精圖治、艱苦奮斗、勇于開拓、自強不息”也就被寫進企業精神,在當時的情況下,企業要生存發展,只有靠自己自力更生,對著困難迎難而上,才能在艱難的環境當中走下去。
在研制哈哈兒童營養液的時候,沒有試驗儀器和設備,宗慶后就土法上馬,用鐵鍋熬,用洗衣機甩,終于研制出中國第一支兒童營養液,賺取了企業第一桶金,完成初步原始積累。
在很多人還在為“姓社”還是“姓資”爭論時,娃哈哈已用8000多萬元、100多人的小廠兼并了2000多人的國營大企業杭州罐頭食品廠,承擔了500多退休工人的負擔,使娃哈哈步入了規模經營之路。
1994年,娃哈哈在涪陵建立首家外地公司,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建設;1996年,娃哈哈純凈水上市;1998年,娃哈哈推出中國人自己的可樂“非常可樂”,成為中國飲料龍頭老大……
宗慶后說,在娃哈哈的每個發展時期,16字精神在凝心聚力、鼓舞士氣、激勵斗志,甚至邁過一道道的坎上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憑借這種精神,宗慶后最終把一個沒有名氣、被人看不起的校辦小廠發展成為國內知名、國際上亦有一定影響的中國飲料行業龍頭企業。
言傳身教踐行企業精神
宗慶后說,人總是要有精神的,企業也是如此,企業精神就是員工為實現企業愿景、目標應有的態度和精神狀態,企業精神是企業經營者提出來的,因此經營者首先要自己帶頭去做。宗慶后正是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員工認同這種精神,并自覺付諸實踐。
企業成立之初人手少,遇到卸貨、送貨,宗慶后都沖在前面。為了完成當天工作,經常要加班加點,員工看到了就自發留下來一起加班,逐漸形成了以廠為家的氛圍。為了節省開支,要經常精打細算,企業開辦時校舍進行簡單粉刷,那個時候每平方米只有1毛多錢,但為了少算幾個錢,宗慶后就一個柱子一個柱子地量過去,把窗戶和門窗的面積除掉,精打細算省著用錢。
所以一直到現在,宗慶后都保持著勤儉節約的習慣,打印過的紙,反面再拿來寫。對吃穿也十分隨和,一天三餐都在食堂解決。盡管企業效益好利潤高,但他從來沒有去想過造高樓大廈。
“對我來說,辦企業如逆水行舟,從來沒有止櫓享樂的時候,老的傳統和精神不但不能丟,而且要不斷加以發揚光大!
隨著企業規模變大,員工人數增多,企業精神也有了新的內涵,娃哈哈開始實施“家”文化管理。通過漲工資、解決住房和全員持股,讓員工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共享企業發展的成果。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現在,娃哈哈又提出構建“創新型、學習型、和諧型”企業,只有通過持續不斷創新才能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從而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先富帶后富實現共贏
現在,娃哈哈已經度過了創業初期“賺錢為養命”的階段,秉承“產業報國、澤被社會”的經營理念,娃哈哈在自身獲得快速發展的同時,積極回饋社會,履行社會責任。截止2013年,公司累計上繳稅金363億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宗慶后認為,如果對貧困地區只采取捐贈的方式,只能受益一時,只有給他們勤勞致富的平臺,變“輸血”為 “造血”式扶貧,才能保證貧困地區長期受益、可持續發展。
迄今為止,娃哈哈用于慈善、教育、救災的社會公益事業費用高達4億多元。值得一提的是,娃哈哈到三峽庫區、中西部貧困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承接對口扶貧任務,直接吸收2萬余人就業,累計收購農產品448億元,間接帶動原輔包裝材料、水電、運輸等相關行業150萬人就業,為促進共同富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只有西部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農村地區這些占著中國大多數國土的老百姓普遍地收入增加了,才會有全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我們企業也能更好的發展,”宗慶后說,“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是一種真正意義的共贏!
對許多人而言,娃哈哈這個民族品牌包含著太多溫暖的情結,在宗慶后的帶領下,娃哈哈還將朝著多領域產業方向繼續前進,呵護一代又一代孩子健康成長,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記者李方)
>>>點擊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