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站在西安市建國門設立了軍糧服務社
供應站化驗室
工作人員
位于一條四車道大路旁邊的陜西軍糧供應站的門臉兒毫不起眼。而就是這個“不起眼”的企業,卻多次屢獲殊榮,先后被國家民政部、總政治部等部委表彰為“愛國擁軍模范單位”、“全國十佳軍糧供應站”、“全國軍糧供應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自1999年成立以來,陜西軍糧供應站在國家組織的糧油抽檢以及軍糧供應的歷次專項檢查中,始終保持100%的合格率。該供應站主任許漢生說:“做食品的企業最重要的是要有心,一個是對工作的責任心,一個是對社會的良心。”。
從田間地頭開始用心
走進陜西軍糧供應站質檢部部長張世明辦公室,一絲淡淡米香迎面飄來。張世明指著檢測儀器旁一個小電飯鍋告訴記者“這是在做熟食檢驗”,并熱情地招呼記者嘗嘗剛到站的新米。打開小電飯鍋,晶瑩飽滿的米粒散發著清香,吃在嘴里口感細膩。
稻花香、特粳米、長粒香、響水米……說起自家的產品張世明一下子拉開了話匣子:“我們所有的產品全部都是從源頭抓起,土地、水質、肥料這些原始的要素才是產品質量最重要的根本。在米、面兩種主糧中,陜西關中的面質量上乘,可以立足本地供應。好米就要數東北米了。我們質檢部和采購部的員工曾經頂著零下30度的嚴寒跑遍了東北三省山山水水,看地、看水、看加工設備,還要了解和廠家的人品。”
張世明告訴記者,給供應站供貨的每家加工廠都要拿得出國家級的檢驗報告才能被納入采購視野,通過實地考核的才能真正入圍。踩點時,如果發現加工廠方圓30公里內有一家化工企業就直接淘汰了。
從2007年開始,陜西軍糧供應站供應的大米幾乎全部來自遙遠的北大倉,所有供貨的加工廠每年都要接受實地復查。進貨只是所有工作的第一步,當米從東北運到西安后,糧站還要采取“一批一檢一報告”制度,首先檢驗每個批次的水分含量、雜質、黃粒等6項基礎指標,合格后再將樣本送到陜西省糧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進行細致的專業檢測,重金屬殘留、農藥殘留等多項衛生指標全部合格后,糧食才能入庫供應站的糧倉。
“自家吃的食品,全從站里買”
進入5月,西安的氣溫迅速攀升到30多度,走進陜西軍糧供應站的糧庫卻是清涼無比。懸掛在屋頂的液晶屏顯示著糧庫的實時溫度為21℃,濕度53%。倉庫主管堯蓮花說,糧站進的貨都是頭年的新米,水分較高,容易出現發燒、發霉、生蟲等情況,為了使庫存的成品糧油有一個良好的存儲環境。近幾年來,供應站先后投資60多萬元加大倉儲基礎設施的維護,對原來的平房倉庫實施了低溫庫改造,現在糧庫的溫度和濕度可以標準地控制在20℃~21℃、50%~65%之間,以低溫和準低溫的方式來儲存,絕不采用化學藥劑進行防蟲。
剛參加工作一年多的庫管員姚萌正熟練的給一人多高的糧垛測“體溫”。說起在糧庫的工作,這個24歲的年輕姑娘首先告訴記者兩個詞——嚴謹、細致。“新員工首先要接受培訓,學習《儲備糧規范化管理辦法》、《軍糧供應質量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到崗后有師傅手把手的教,工作全程按照培訓時學習的規章制度進行。每天都要測量糧垛的糧溫,像今天19℃的糧溫就很標準,如果高了我們就要進行翻垛降溫。這段時間出庫入庫量都很大,我們要隨時關注實時溫度,如果有大的變化,要及時做出相應的處理。每天的工作都嚴謹細致才能保障食品安全,自從來到糧站工作,我自己家里吃的東西,只要單位有的品種都從單位買,自己每天看著的東西吃著放心呀!”
現在,陜西軍糧供應站已經形成了農戶、加工廠、供應站三位一體、融生產、收購、儲存、加工、物流為一體的放心糧供應鏈條。在陜西省推行的“放心糧油”進超市、進社區、進農村、進軍營、進高校等食品安全推廣活動中,陜西軍糧供應站發揮國有軍供企業主渠道優勢,采取送貨上門,代為儲存等多項服務措施,不斷拓寬經營領域,面向社會延伸服務,實施品牌戰略,擴大糧油市場占有份額。
目前,陜西軍糧供應站先后在西安設立了三個“軍糧服務社”,面向市民供應平價糧油。極大地方便了市民對放心糧油的需求,市場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軍星”牌米、面、油及小雜糧系列產品,以優質服務、純正品質深受部隊官兵和廣大市民青睞,去年,陜西軍糧供應站當選陜西“3.15誠信與社會責任模范單位”, “軍星”牌雜糧斬獲中國(西安)首屆雜糧展示交會金獎,成為糧油市場信得過、響當當的金字招牌。
(責任編輯:李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