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5月28日訊(記者 張欣瑜) 時光回眸,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三鹿一敗涂地,中國乳業四面楚歌,本生機勃勃的強大產業,瞬間烏云密布。中國乳業遭遇滑鐵盧,同時牽制整個中國制造食品聲譽。某乳制品企業高管回憶:“一家美國報紙甚至用《三聚氰胺腐蝕中國制造》當作頭版頭條報道的標題。” <<點擊進入專題
過去5年,中國乳業在艱難中重建。伊利董事長潘剛曾表示“每天如履薄冰”。蒙牛總裁孫伊萍也坦言,做乳制品行業“很苦”,背后責任很重。多位乳業大佬詼諧中透露一絲感傷,并稱如果倒退10年,肯定不會做這行。
時至今日,中國乳業經歷著什么?在過去的一個月時間,中國經濟網記者走到黑龍江、內蒙古、山東、上海、江蘇、福建、廣東多地,進入生產一線,探尋奶源地,對話乳企高層,探底中國乳業變革。
攜帶智能耳標的奶牛。每一頭乳牛一出生的時候耳朵上就會帶上一對電子耳標,記錄奶牛每一天的身體狀況、膳食比例、每日擠奶量。
牧場。奶牛在干燥、寬敞的牧場中自由活動、曬太陽。
探尋奶源:不遺余力打造100%可控源頭
奶源是乳品生產的第一車間,也是乳業的生命線,更是消費者眼中的戰略保障。“得奶源者得天下”這在行業中成為不二標準。在奶源建設上,沒有人敢松懈一絲。
截至2012年,伊利共投入約89億元用于奶源升級與建設,其中2012年奶源基地建設投入近15億元。截至2013年3月,伊利在全國擁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場1400多座,奶源供應比例中集中化、專業化養殖達90%以上。
目前,蒙牛規模化牧場占比已達到93%,未來3年,蒙牛承諾將投資35億元打造高端牧場,到2015將實現原奶100%來自規模化牧場。
而建廠50年,經國家權威部門歷年歷次抽檢,合格率始終百分之百的黑龍江完達山自黑龍江墾區“九五”以來投資百億為打造的奶源基地,使其實現了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品質監控,飼料無污染、機械榨乳、在線制冷、全程冷鏈運輸、電子可追溯。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景海也曾感慨:“養活下一代不能靠老外。”
心有畏懼,行有所止。伴隨著三聚氰胺的鎮痛,中國乳企絲毫不放過生產中的每一個細節。從牛吃的每一口飼料上,企業都下足了功夫。科學配餐、精細化喂養成為每個乳企的基本要求。如飛鶴集團生產副總裁肖光輝介紹,飛鶴的奶牛每日伙食標準高達76元。
完達山、飛鶴、蒙牛、伊利、三元等乳企已全面實現自動化擠奶,奶牛經過牛體衛生處理、奶頭藥浴、一牛一巾擦拭、頭三把奶擠棄流程后,鮮活的牛奶直接從奶杯進入奶車,從奶牛乳房的第一刻即實現了全封閉、全程監控。
對于像晨冠、圣元、明一、雅士利等原料依靠國外進口的企業來說,對奶源的選擇有著嚴格近乎苛刻的標準。像上海晨冠乳業對所有原料的進廠實行“四級”驗收制度,即供應商檢驗、海關檢驗、進廠入庫檢驗和生產前驗證。上海晨冠乳業高級工程師張艷杰對記者說:“原料進廠入庫批批檢驗中除了檢測質量指標外,還對安全指標檢測:如三聚氰胺、硝酸鹽、亞硝酸鹽,反式脂肪酸等,確保合格才可投入生產,保證奶源品質達到100%的合格率。”作為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他們都有一致的觀點,那就是原料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生命線,同時也是企業的生命線,企業不敢有一絲紕漏。
行業統計數據顯示,自2008年后,奶牛養殖規模逐步擴大,所有奶站持證收奶。政府支持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全國奶牛1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比例已超過了35%,荷斯坦良種奶牛覆蓋率達100%,機械化擠奶率達90%以上。
(責任編輯: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