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12日訊(記者 鞠然)世界衛生組織將營養素攝入不足或營養失衡稱之為“隱性饑餓”,常見形式包括缺鐵、碘、鋅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銳指出,在中國,“隱性饑餓”問題十分突出,長期可能導致慢性疾病和免疫功能下降等健康隱患。為應對這一問題,保健食品作為“第四餐”來補充營養已成為趨勢。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保健食品行業調查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保健食品銷售額達680億元,同比增長8.45%;2023年約為720億元;預計2024年保健食品銷售額將進一步增長至778億元。
“銀發經濟”推動“第四餐”崛起
民政部8月底發布的《2023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萬人,占總人口的21.1%。按照國際標準,中國已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劉銳表示,人口老齡化是“第四餐”崛起背后的主要驅動力之一。“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保健食品的市場需求不斷上升,新型抗衰成分和技術的應用也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在國內很多城市都形成了‘9073’養老格局,即90%的老人居家養老,7%在社區養老,3%在養老院養老。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年群體的健康問題就不能僅靠醫療醫藥手段來解決,通過保健品和保健服務為老年群體進行‘預防式’健康管理將會是確定的發展方向。”品類黑馬戰略營銷咨詢聯合創始人、中國副食流通協會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呂昊軒在記者采訪時如是說道。阿里消費洞察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會自發購買保健營養品。2023年天貓國際50+自購銀發保健營養品的人數增長迅猛,并且購買單價、件數逐步提升。
市場大,變化快,企業應該怎么做?
除了“銀發經濟”,各年齡層的消費者對保健食品也有特定需求,“顏值管理”“免疫管理”“情緒管理”等概念下蘊含著大量的市場機會。根據魔鏡洞察發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消費潛力白皮書》,2024年第二季度,口服美容領域穩占鰲頭,市場份額高達62億;體重管理市場銷售額達到33.7億元,同比增長16.2%。
業內人士表示,保健食品市場雖然規模龐大,但已然是一個紅海市場,很多賽道都已經滿了。呂昊軒也認為,行業內企業不必過分關注“市場規模”,應該更多關注消費者圈層和需求的結構變化,從中找到更多細分市場里的機會,先把自己“能吃到”的蛋糕做大。“中國消費者普遍認為保健食品里面‘貓膩’很多,容易交‘智商稅’,這也是長期以來他們更信任進口品牌的原因。國產品牌要想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合法合規和品質保證是基礎,還需要科學的營銷手段和品牌建設。”他補充道。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苗藝源博士建議,為滿足消費者愈發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保健食品企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產品研發方面,企業應針對不同人群和特定需求開發新產品,減少市場上的同質化現象;在營銷策略上,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進行精準營銷和個性化推薦,以提高營銷效率和消費者滿意度;最后,要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通過品牌故事和文化深化與消費者的情感紐帶。”
消除認知誤區,打造理想“第四餐”
在保健食品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消費者認知誤區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不容小覷,苗藝源表示:“許多消費者在追求營養補充時盲目追求熱門產品或聽信他人推薦,不考慮自身實際需求;更有甚者,認為保健食品可以代替藥物治療疾病;此外,還存在‘多多益善’的錯誤觀念,導致營養素攝入過量,反而不利于健康。”呂昊軒也強調,保健食品不是藥品。很多消費者在健康出現問題后才想到服用保健食品,希望立竿見影,但保健食品的作用在于長期維護健康,有明顯健康問題時應及時就醫。
對于理想的“第四餐”,苗藝源認為應是集科學配方、安全有效、易于吸收及個性化設計于一體的營養補充品。“在平衡保健食品與日常飲食的關系上,我們需秉持合理搭配的原則,將保健食品視為日常膳食的有益補充而非替代;適量攝入,遵循產品指引與個人需求,避免營養過剩;更要依據自身健康狀況與需求明智挑選,遠離盲目跟風。”
呂昊軒則指出,除了產品種類、功能、形態的推陳出新,“第四餐”市場最大的創新機會還是在產品與服務的結合上。“我認為理想的‘第四餐’產品應該是通過個性化的‘健康管家’來提供針對性的健康管理方案,把消費者的日常飲食和第四餐統籌管理。在技術層面上,可以利用AI技術和可穿戴智能設備對每個人的健康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從而更好地提供個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