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艘國產大型郵輪今年初從上海啟航,到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規模化商業運行體系;從全國首例涉外海事臨時仲裁案件在上海仲裁,到交銀金租首創離岸人民幣船舶融資租賃產品;從全球首條跨太平洋綠色航運走廊——上海港-洛杉磯港、長灘港綠色航運走廊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到上海港和漢堡港宣布共建綠色航運走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蹄疾步穩,正在朝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邁進。
向前追溯10年,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全球的排名從第七躍升至第三,集疏運體系建設、產業輻射帶動能力、綜合服務保障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向后展望10年,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正在從“基本建成”邁向“全面建成”。
從研發制造,到金融保險,再到綠色能源、智能系統,全球優質航運資源向上海集聚,航運業已經成為中國鏈接世界、服務全球的重要紐帶,在市場考驗中充分展現著韌性和活力。上海,正以高質量發展與全球伙伴一同共建航運新生態。
要素集聚 看“樞紐功能”提升
金秋時節的上海,北外灘世界會客廳高朋滿座,2024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10月22日至24日在這里舉行,線下參會人數約4000人次,覆蓋約50個國家和地區。
上海航運樞紐功能持續增強,各類航運資源要素加速集聚,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已躋身全球前列。上海將聚焦提升航運資源全球配置能力,著力打造高端航運服務集聚高地、數智航運創新高地、綠色航運發展高地。
當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樞紐功能”不斷提升。
2023年上海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915.8萬標準箱,連續14年蟬聯全球第一,作為全球航運網絡中體量最大、運行最穩定的航運樞紐,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有效運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物流帶來數據流,數據流推動金融產品開發,上海港的“噸位”帶來了新“流量”。2023年中國首個航運期貨品種——集運指數(歐線)期貨上市交易,在今年市場波動的環境下,成為國際航運市場觀冷暖、避風險的重要工具。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自今年初從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啟航開啟商業運營,至今已服務旅客超25萬人次。與其交相呼應的是,上海港在4月完成了我國港口的首次國際航行集裝箱船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業。
貨流、客流、數據流的加快流動和集納,是上海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集聚效應在全力推動。在此基礎上,航運高端服務也邁上新臺階。
根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上海正不斷提高航運保險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務水平,探索推進海事仲裁制度規則創新。人保財險在滬發布全球首款滿足“一單制”的多式聯運集裝箱貨物運輸保險方案;中國太保在滬推出全國首單航運業歐盟碳排放成本價格指數保險。
中國船東互保協會總經理宋春風說:“今年是中國船東互保協會成立40周年,也是協會遷入國際航運中心上海的第7年。上海是航運資源要素聚集地,協會在這里可以更加貼近市場,更好服務會員。”
換道超車 謀“三化轉型”之變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910.2萬標準箱,同比增長8%,再創歷史新高。近期,由中遠海運承運的第七屆進博會海運首單展品秘魯“溫暖駝”系列產品抵達洋山港碼頭,即將在國家會展中心“四葉草”精彩亮相。
中遠海運集團董事長萬敏表示,航運業要以可持續發展的確定性來應對不確定性,構建安全、韌性、高效以及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供應鏈體系,為全球貿易持續增長注入新動能。
上海至喀山、上海至馬賽、上海至伊斯坦布爾……多條國際航線密集開通,上海鏈接全球的航空網絡進一步織密。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浦東和虹橋機場的航班起降量、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分別為60.2萬架次、9343.3萬人次、307.2萬噸,同比增長17.8%、33.5%、12%。
上海機場集團董事長秦云表示,上海機場在樞紐硬件規模和運營規模持續成長的同時,正在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聯合各方共同建設智慧機場,創建了機場大腦實驗室,持續提升樞紐運行品質和旅客出行體驗。
蹄疾步穩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正在加快推動轉型發展,以構建航運新生態。
數字化領域:國際集裝箱運輸服務平臺1.0版、上海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空運通上線運行。2023年上海港區塊鏈電子放貨平臺總放貨提單35.64萬票,同比增長21%,合計約105.16萬標準箱。持續擴大區塊鏈技術在港航領域的應用。
智能化領域:上海力爭到2025年初步建成智慧港口、智慧機場;到2030年,基本建成智能化碼頭集群和空地一體、多網融合的“5G+數字孿生”智慧航空樞紐,實現出行一張臉、物流一張單、通關一次檢、運行一張網、監管一平臺。
綠色化領域:上海港LNG“船到船”加注作業實現常態化,成為全球第二大LNG加注港。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江南造船廠10月中旬交付兩艘LNG姊妹船。上海機場純電動非道車輛占比接近17.8%,近機輔助動力裝置替代設施實現全覆蓋。
“上海正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主線,打響高端航運服務品牌,加快建設新一代智慧綠色港口,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展國際合作,為全球航運業發展貢獻中國力量。”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主任于福林說。
擴大開放 攜“全球伙伴”共榮
航運,通達全球、鏈接世界,是對內對外提升輻射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紐帶和載體。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聯通江海、通聯內外,對內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建設;對外營造國際一流的航運營商環境,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即使各大國際航運中心角逐“三化轉型”新賽道的今天,“噸位”的競爭也從未停歇。
新加坡港提出2035年吞吐量達到6500萬標箱的目標,其對標的就是上海。隨著今年8月,羅涇集裝箱港區一期正式開港,上海港規模再次擴容。全球大港之所以你追我趕,皆因貨物吞吐量帶來的資源和數據集聚效應,正是發展航運高端服務業的“底座”。
上海如何在聚焦“五個中心”建設過程中,提升國際航運中心能級,進一步輻射全國、通聯世界?
在2024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上,交通運輸部與上海市政府簽署了新一輪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圍繞共建輻射全球的航運樞紐、提升上海航運服務能級、推動綠色智慧安全發展、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影響力、建立部市協同推進機制等方面開展合作。
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年認為,要讓更多的港航城市分享上海的改革創新紅利,同時進一步吸引國際航運要素集聚上海,提高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增強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整體競爭力。
10月22日,上海港與漢堡港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建綠色航運走廊。漢堡港務局首席執行官延斯·邁爾表示,綠色低碳轉型并不只是兩個港口之間的事情,建設綠色航運走廊能讓更多伙伴加入到降碳的事業中來。
放眼行業全鏈條,上海正集聚一批航運龍頭企業和功能性機構。全球綜合運力最大的企業中遠海運、全球最大的造船企業中船集團、全球最大的港口機械重型裝備制造商振華重工,航空領軍企業中國東航、中國商飛,總部均位于上海。
近一年來,國際航運巨頭、國際海事組織、國際理賠機構更是紛紛到訪上海,看中的正是上海的開放姿態和發展潛力。如今,航運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處于技術快速迭代和規則形成的階段,上海正在抓住發展機遇,匯聚全球之智,共建良好生態。
國際保賠集團主席、布列塔尼亞保賠協會首席執行官安德魯·卡特勒說:“我堅定看好上海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前景。建議各方圍繞新業務新模式深化務實合作,加強經驗做法交流互鑒,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攜手開創航運事業美好未來。”
(本報記者王永前 賈遠琨 王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