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我國第20個航海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從當日舉行的2024年中國航海日論壇主論壇暨全國航海日活動周啟動儀式上獲悉,今年上半年,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預計完成85.7億噸,同比增長4.6%;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預計超過500萬標箱,同比增長17%;水路貨物運輸量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江河湖海之上,航運貿易蓬勃發展,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有力。面向未來,“智慧”成為發展關鍵詞。有關部門透露的信息顯示,將加快推進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智能航運服務等領域全方位發展,提升航運全要素全鏈條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盛夏時節,駐足天津港碼頭岸邊,只見“中遠海運阿根廷”輪從這里離泊,駛向南美洲里約熱內盧、桑托斯等港口。
今年以來,這個吞吐量位居全球前十的航運樞紐多了不少“新朋友”。從年初開通的“智利—天津車厘子直航快線”火爆出圈,到中遠海運南美東線、達飛海運中美線等新航線接連開通,再到包頭、呼和浩特等“一單制”海鐵聯運班列暢通陸向物流通道,一張覆蓋全球的航線網絡不斷織密。
數據顯示,上半年天津港集團完成貨物吞吐量2.48億噸,同比增長3.1%;集裝箱吞吐量1188萬標準箱,同比增長4.6%,再創歷史新高。
航運產業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我國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今年以來,我國多個港口吞吐量持續增長。例如,1月至6月,寧波舟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7.08億噸,同比增長4.2%;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916.5萬標準箱,同比增長8.4%。同期,廣州港預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220.6萬標準箱,同比增長6.3%;預計完成貨物吞吐量27777.2萬噸,同比增長1.4%。
“海運承擔了我國約95%的外貿貨物運輸量,我國國際海運量已近全球海運量的三分之一,國際海運‘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凸顯。” 交通運輸部總規劃師吳春耕在論壇上表示,2023年我國水路貨物運輸量穩居世界首位,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水路貨物周轉量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占比達到54%,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
港口忙碌運轉,集裝箱頻繁“遷徙”,折射出中國經濟流動的活力,也彰顯出我國航運能力的不斷增強。
2023中國航運發展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水運建設投資完成2015.7億元,同比增長20.1%,一批重大工程進展加快;海運船隊規模保持世界前列,國產LNG運輸船和國產郵輪設計建造取得重大突破;全國已建電子航道圖覆蓋航道里程超過5700公里,長江干線電子航道圖實現全覆蓋。
論壇上發布的中國智慧港口發展成果顯示,中國港口進入自動化發展新紀元。截至目前,中國已建和在建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規模均居世界前列,掌握了設計建造、裝備制造、系統集成和運營管理全鏈條的核心關鍵技術,總體應用規模和技術水平處于國際前列。同時,中國干散貨碼頭自動化改造加快,秦皇島港、黃驊港、青島港、寧波舟山港、張家港港等實現干散貨作業流程全自動化,生產環節向無人化智能化轉變。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正在塑造全球航運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強調,要堅持統籌謀劃,推動系統升級,加快推進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智能航運服務等領域全方位發展,提升航運全要素全鏈條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要堅持創新驅動,增強發展動能,推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在航運領域落地應用,加快提升船舶運營、港口生產和航海保障智慧化服務水平。
依托重大工程項目、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等加快新建一批自動化碼頭,推動傳統碼頭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積極推進裝備技術升級,推廣新能源、清潔能源、智能化、數字化、環保型等船舶裝備,推進新一代智能航行船舶技術應用;開展前瞻性研究和科技項目攻關,開展新一代自動化碼頭核心軟硬件自主研發和應用,提升自主可控水平……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航運業務場景深度融合為關鍵,一系列重點舉措明晰。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二司副司長李毅建議,要強化創新驅動,打造船舶工業技術高地。要推進產業升級,實現高端智能綠色發展。加快船用替代燃料、節能環保新技術應用推廣,推動傳統航運與海洋油氣裝備升級。推動船舶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大力推進船舶工業“智改數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