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等機構于25日發布《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位居第四,屬第三陣列。
“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由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四個分項數值構成,能綜合反映一國制造業的發展水平。”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鐘志華介紹,基于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的最新數據,中國工程院制造強國戰略研究課題組利用制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對9個國家進行制造強國發展指數測算。
“這幾年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在進步,與發達國家差距在縮小。”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說,自2012年至2019年,中國、美國、德國等5個國家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呈現增長態勢,中國增長最為明顯,增長數值為18.53個點。
《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等9個國家制造強國發展指數排名及所處陣列相較2018年均未發生變化。美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持續高于各國,處于第一陣列,綜合優勢突出;德國、日本穩居第二陣列,相對優勢明顯;中國、韓國、法國、英國處于第三陣列,中國居前。
從中國各分項指數來看,“規模發展”仍是制造強國進程中的主要支撐力,制造業總體上仍未擺脫規模拉動的發展路徑,中國在“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三項數值總值較2018年均略有提升,但與第一、第二陣列國家仍有差距。其中,中國成為各國中唯一實現“質量效益”分項數值持續增加的國家,但因絕對差距明顯且提升幅度較小,質量效益仍是我國制造業的最大弱項。
作為“制造強國戰略”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制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2019)》顯示,預計到2025年,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輸變電裝備、紡織技術與裝備、家用電器五個優先發展方向將整體步入世界領先行列,成為技術創新的引導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單忠德介紹,為持續推動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深度拓展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下制造業發展新空間;突破制造業增加值率提升瓶頸;遏制基礎產業占比下降趨勢;加大制造業創新支持力度,持續促進優質要素資源向制造業有效集聚。
(責任編輯: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