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恒大造車,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反響始料不及。
國家發改委最近又下發了一則《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及項目情況調查的通知》,“點名”要求各地詳細報告恒大、寶能等企業投資和擬投資的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項目,包括土地占用、建設內容、項目進展、完成投資等。毫不意外,這則《通知》將恒大再次推上輿論風口浪尖,掀起了其是否涉嫌“借造車之名,行圈地之實”的大討論。
恒大跨界造車,屢受各界質疑。這倒不完全是作為造車新勢力,輿論對其有所偏見,而是在于恒大一系列操作讓人感覺頗為不“實”。從與賈躍亭“閃婚”又“閃離”,到“口號式”造車規劃;從“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造車思路,到恒馳1至恒馳6的“蓋樓式”發布,再到最后被總結成“汽車投資+土地+上市融資”的造車模式,不僅引發了公眾各種吐槽,而且加劇了人們對恒大“是否真造車,能否造好車”的擔憂。
造車先要有市場預研和產能規劃,這是常識。但規劃脫離地球引力,就會鬧笑話。按照恒大此前公開的信息,2年至3年內首期規劃年產能為100萬輛,未來10年則年產能突破500萬輛。這些數字究竟意味著什么?不妨先做道算術題。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120.6萬輛,今年預計與去年持平,而恒大汽車一期產能,就幾乎相當于全國新能源汽車銷售總量。厲不厲害?驚不驚奇?意不意外?盡管國家最新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并沒有對203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新車銷售比例做出明確要求,但業內普遍預計1000萬輛已是相當樂觀。也就是說,恒大將獨占一半。這種可能性有多大?如此“口號式”規劃,被質疑也就不奇怪了。
至于“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15字造車思路,從一發布,就震驚汽車圈。按照恒大的解釋,這是為了以“金錢換時間”,加快造車速度。問題是,汽車不是房地產業,而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我國過去幾十年的汽車產業發展經驗表明,金錢能換來的大都是不重要或者跨國車企淘汰了的技術,而關鍵核心技術,是金錢買不來、也換不來的,需要企業在產品的開發和市場的競爭中逐步積累,是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顯然,恒大還浮在造車大潮的表面。
作為房地產大佬,跨界進軍造車領域,本就易引發人們對其產生是否“借造車之名,行圈地圈錢之實”的聯想,但恒大不僅毫不避諱,似乎還深得其中奧妙。據媒體報道,恒大汽車以投建汽車基地為前置條件,在不少地方獲得大量土地,其中相當一部分屬于住宅或商業用地。而中國恒大新能源汽車集團副總裁級別以上的10名高管團隊,除僅一人來自樂視汽車,清一色是旅游和地產背景,又很難讓人確信恒大這是在真心造車?
坦率地講,對于新勢力跨界造車,包括恒大,筆者是舉雙手贊成的。要知道,汽車產業經過百年發展,格局與利益已經固化。面對“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新趨勢,傳統車企受思維定式、技術路徑依賴和現有資產拖累,其實并不踴躍,甚至還有不少車企本能地希望傳統技術有更長生命周期,以便在過去的軌道上獲得更多利潤。如果沒有更多造車新勢力的加盟和攪局,就很難激發產業創新活力。
還要看到,從一汽解放的艱難誕生,到北京吉普的合資破土,再到以吉利為代表的民營自主車企崛起,中國汽車產業在傳統的軌道上,始終是追趕者角色,沒能改變跟跑的命運。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使得改變有了可能。特別是特斯拉、蔚來、小鵬等一批造車新勢力,把互聯網的理念、速度、效率和激情帶入了汽車行業,讓中國汽車產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翻身的希望。
梳理全球車企市值,10年前我國車企的排名還集中在15名至20名,F在,蔚來、比亞迪已雙雙躋身前五,超越傳統車企通用、本田,小鵬汽車則力壓福特、現代,長城、吉利、理想,已將老牌的雷諾、起亞們,徹底擠出榜單。我國頭部汽車企業,能與全球車企巨頭排排坐,這在歷史上可能還是第一次。雖然這只是資本市場的表現,卻是一個明確而重要的信號。這預示著,只要我們在智能電動汽車這條新賽道上保持戰略定力,持續發力,中國汽車產業就有可能成為全球新的領跑者。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上述這些新勢力無一不是在心無旁騖地造車,而非借造車之名圈地圈錢。汽車是一個靠實力比拼的長周期產業,靠投機,不僅造不好車,還會淪為笑柄,樂視就是前車之鑒。(楊忠陽)
(責任編輯: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