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采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北郊,是一處與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遺址齊名的所在,去年,來到這里觀看大熊貓的國內外游客超過了750萬,游客們在欣賞憨態可掬的國寶時很難想到,在這背后是侯蓉和她的團隊20多年堅持不懈的科研工作。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攝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總結起工匠精神十分精煉,但是談起20余年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工作,她好像有說不完的話,研究中心創建時的艱苦奮斗,探索大熊貓生理規律時的反復研究,解決大熊貓疾病問題時的夜以繼日……在侯蓉眼里,做好這些工作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研究中心創建之初,面臨缺人、缺乏后勤保障,缺乏學術領路人等等困境。當時侯蓉的“團隊”只有包括她在內的兩名技術人員和一名工人,沒有學術領路人,沒有實驗室,整個基地也僅僅只有一臺電腦,而事情卻千頭萬緒。剛剛研究生畢業兩年的侯蓉,手繪了實驗室改造方案,自己設計實驗臺,選材料,實驗室無菌間的地板也是她自己一寸一寸反復擦洗出來的。面對沒有公交,單位無車的交通和后勤保障困境,為了籌建實驗室她長期搭乘三輪車進城,有時為了到城里送樣本,侯蓉要騎自行車往返,晚上回到家累得動都動不了。
與硬件條件的艱苦相比,科研方面的難題是侯蓉們的更大挑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的人工圈養大熊貓有三個難題:發情難、配種難、幼崽存活難。當時剛剛參加工作的侯蓉憑著一股年輕的干勁接下這挑戰,一干就是十多年。“其實我們回過頭去看‘三難’問題,會發現有的時候并不是動物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到位,對動物的基本規律沒有了解清楚。”侯蓉拿大熊貓發情難的問題作了舉例,并不是大貓本身的發情困難,而是過去采用了不合理的飼養管理方式,導致了大熊貓的健康出了問題,出現了發情困難的狀況。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貓。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攝
侯蓉所說的大熊貓健康問題是指一種消化道疾病導致的“營養不良綜合癥”,這曾經是威脅圈養大熊貓最為嚴重的疾病。表現為所有圈養大熊貓均出現頻繁排粘液便現象,頻率可高達39次/年,發病率高達15%,患病個體發育停滯,喪失繁殖能力,反復慢性腹瀉,早期夭折,2000年以前大熊貓年均死亡率高達10-12%。
對此,研究人員很長一段時間都找不到引起大熊貓腹瀉的病原菌或病毒,一般的治療方法效果也不顯著,然而一個偶然的案例給啟發了侯蓉,一只按照協議送往日本的大熊貓也出現了慢性腹瀉,當時的工作人員采取了減少喂食精料的方法,結果發現腹瀉的癥狀開始好轉。
“慢性腹瀉會不會與傳統的飼養方式有關?“為了證實這一猜想,侯蓉帶領著團隊查閱了過去4年來所有的大熊貓飼養記錄,主要分析了飼料的營養成分變化與大熊貓排黏液便的關系,200多萬個數據,甚至當時的電腦都曾崩潰過。結果發現人工飼養中精料的數量和蛋白質的總量的增加是導致大熊貓排黏液便的重要原因。
由此侯蓉大膽提出改變延續了幾十年的傳統“高精料低竹子”的飼養方式,建立大熊貓“高竹類低精料”飼養方式,采用顛覆傳統的飼養方式后,大熊貓的健康狀態得到顯著改善,粘液便的發生頻率極顯著下降,再無新增“營養不良綜合癥”病例出現,解決了嚴重危害大熊貓健康的與頻繁排粘液便的問題,給大熊貓繁育打下了良好的健康基礎。“到現在為止,在改進了大熊貓的飼養方式之后,特別是改進了營養策略以后,我們現在百分之九十的育齡期的大熊貓都能正常發情。”侯蓉說。
工作中的侯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攝
如今,侯蓉及其團隊的多項科研成果已經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基地的大熊貓數量已經達到202只。不僅如此,許多科研成果目前還推廣應用到了綠尾虹雉、小熊貓、華南虎、斑鱉等其它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上。特別是小熊貓,通過圈養大熊貓繁殖育幼技術在小熊貓上的成熟運用,熊貓基地圈養小熊貓種群數已達129只,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人工圈養小熊貓種群。
“不能讓研究僅僅停留到爭取項目、發表論文、追逐研究熱點上。必須始終清醒認識到開展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研究的重要性,始終堅持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最終目標。”侯蓉在工作中始終保持著清醒的態度。她鼓勵科技人員要耐得住寂寞,真正做出能切實促進保護的研究成果,目前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70%以上得到轉化應用。正因為秉持這種理念,她在保護大熊貓的路上,一走就是20多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
相關新聞: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李瑞清:“匠心”助力生態水利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