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浦東新區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堅持以精簡高效為方向,持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公共服務、保障公共安全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形成了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
提升企業獲得感滿意度
“證照分離”改革是國務院交給浦東新區的重點改革任務,是一項“放管服”的重大改革,著力解決“先照后證”改革后的“辦證難”“準營難”問題。
“這項改革試點被視為是率先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突破口和先手棋。”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表示。
2016年4月份,首批審批頻次、市場關注度較高的116項行政許可事項清理工作在浦東新區全面展開。通過取消審批、審批改備案、實施告知承諾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企業的獲得感滿意度進一步提升。比如,非特化妝品審批改備案,辦理時間從原來的3個到6個月減少至3個到5個工作日,大幅縮短了產品上市周期,實現了化妝品國內外同步上市,國際化妝品巨頭紛紛向浦東新區集聚。
浦東新區的實踐,為全國改革創新探出了新路。2017年9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全國其他10個自貿試驗區和具備條件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地區,復制推廣浦東新區“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經驗。日前,國務院又印發通知,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
此外,浦東新區創新推進以“雙告知、雙反饋、雙跟蹤、雙隨機、雙評估、雙公示”為核心的“六個雙”政府綜合監管機制已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浦東新區推進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打造企業市場準入“全網通辦”、個人社區事務“全區通辦”、政府政務信息“全域共享”的“三全工程”已在上海全市復制推廣。
走出精細化管理新路
為了走出一條城市精細化管理新路,浦東新區持續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構建以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為核心的城市管理新體系,創新以居村“家門口”服務體系為中心的基層服務新模式,大力推進“補短板”各項工作。
浦東新區全面打造智能化“城市大腦”,構建區中心—街鎮(特定區域)分中心—聯勤聯動站—村居工作站4個層面的城市運行網格化綜合管理體系,構建密布的“神經元”系統,全面提升社會治理和城市運行綜合管理水平。
長期以來,浦東社區服務資源大多聚集在區、街鎮層面。老百姓需要基礎服務時,即使能“找對路”,還是會感覺“路太遠”。如何讓居民不出社區就能享受社會公共服務,成為浦東重構基層治理體系、系統集成政府服務資源的新突破口。
去年上半年,陸家嘴街道、浦興路街道和川沙鎮、書院鎮等4個街鎮開始試點把村委會和居委會改造為“家門口”服務站,實現辦公空間最小化、服務空間最大化,推動服務站標識規范統一,破除居村委員會行政化機關化,把服務送到離群眾最近的地方。
目前,浦東新區已實現“家門口”服務站在所有居村全覆蓋,黨群、政務、生活、法律、健康、文化、社區管理等7大類147個服務項目下沉到服務站,并廣泛發動社會力量提供便民資源,讓群眾就近就能辦事、辦成事。
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
曾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全國文明城區”兩項榮譽的浦東新區在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后,正聚焦高品質文化地標、高水準文化主體、高質量原創精品和高品位文化體驗的“四高建設”,為未來5年至10年的浦東文化發展夯實基礎。
浦東新區在重點推進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浦東美術館、浦東群藝館與浦東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文化大項目建設的同時,還著力提升1200多個標準化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的服務功能,實現村居綜合文化服務全覆蓋,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讓居民在村居里就能享受文化服務。
浦東新區還積極引導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是全國第一個通過招投標方式市場化運營的大劇院,浦東新區的36家街鎮文化活動中心全部由專業化團隊管理。浦東還對民營文化場館的運行和活動項目給予補貼,并為其打造宣傳平臺,為“社會力量辦文化”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與社會條件。
浦東新區以高水平治理創建卓越全球城區,取得了顯著成效。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姜佑福認為,浦東社會治理經驗的精髓在于:首先,黨建引領、以人民為中心相結合,以提升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為重點,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建構市場自律、基層自治、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管協調一致的公平規范高效穩健的社會治理體系;其次,始終保持“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對標國際最高標準,無論是營商環境優化、治理技術手段更新,還是體制機制法治化現代化建設,以及因時因地因事制宜精準靈活施策,都充分展現出了浦東的高度、精度和速度。(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則瑾)
(責任編輯:施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