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的大興安嶺林區,氣溫零下30℃。庫都爾林業局愛林管護所職工宮俊林裹著厚厚的棉襖,正在牛圈忙前忙后。“雖然不生產木材了,但是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明年繼續把養殖規模擴大,再養上點羊、雞。”談起現在的生活,他臉上滿是幸福。
在林區,宮俊林并非個例,林下產業發展讓職工得到了實惠。生活好了,腰包鼓了,職工也從內心里真正支持改革、參與改革,家庭種養殖戶、林下經濟戶如雨后春筍般在林區興起。據統計,目前林區已有家禽養殖793戶,生豬養殖戶1500余戶。
王炳柱是金河林業局金林林場的管護員,在林場的支持下發展起了野豬繁殖,由于冷極旅游的帶動,為他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旅游火了,野豬肉賣得也好了,每年除了養家糊口,還能剩幾萬。”他說。
隨著林區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深入推進和“旅游+”思維的強化,帶動了特色種養殖等綠色產業發展。目前,林區以家庭為單位、以協會為引領的自我發展為主的特種動物養殖業家庭經濟戶有362戶。
在林區南部,適宜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林草資源,加上三河馬等良種資源和改良擴繁基礎,以馬匹為主的畜牧養殖持續穩定發展。目前,林區從事馬匹養殖235戶。在林區東部,經過多年發展,食用菌產業已形成產業鏈,現年生產培植食用菌1900多萬袋。
以藍莓、榛子、大果沙棘為主要品種的經濟林果種植和種苗繁育已初具成效。目前,林區藍莓人工種植面積達2200余畝,營造榛子林28000余畝、營造沙棘林11600畝,每年可提供藍莓種苗10萬余株、大果沙棘種苗100萬株,正在向著生態增強、產業增效、群眾增收的目標邁進。
為了改變單一的林副產品采集、貯藏、加工現狀,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林副產品附加值,莫爾道嘎林業局白鹿島科技食品有限公司應運而生。目前,“白鹿島”牌即食產品已形成了3個系列、34種包裝方式的特色產品,2017年,又新開發了“醬腌菜系列產品”。通過與北京首農首食公司合作,產品已進駐北京市場。他們還樹立互聯網+的思維,擴寬銷售渠道,產品已被央視網商城納入了優先品牌進行網絡銷售。
2017年,林區堅持生態優先,在建設和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引導服務能力,加大了政策協調爭取力度,探索招商引資、合資合作等路徑方式,構建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林戶“平等自愿、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將綠色富民產業作為經濟轉型發展和轉產職工創業增收的替代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產品、食用菌培植、常規養殖、特種養殖等產業,掀起了職工群眾積極參與轉型發展新熱潮。(劉玉榮)
【記者手記】
從首筆林業碳匯交易到碳匯交易額突破百萬元,再到職工群眾積極投身林下產業發展……林區轉型發展的思路越來越清晰。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成立一年來,科學謀劃林區產業布局,研究制定林區林下產業轉型發展規劃,堅持生態與發展雙贏,走出了一條效益更好、后勁更足、優勢充分釋放的綠色發展新路。
綠色產業發展熱潮,催生了產業升級的探索。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立足資源富集、綠色、環保的獨特優勢,林區各地正在致力于將綠色價值、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