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中國藝術品市場:減速調結構非失動力
作者:西沐(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研究員,文化部《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主筆)
2011年末嚴冬來臨之際,藏界越來越多地糾結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走勢。特別是面對說不清是喜是憂的拍賣結果,這種糾結的情緒似乎非但沒有消解反而更加濃厚。在藝術品市場發展到今天,人們的確太渴望需要認識與了解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內在規律了。最為主要的就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慣性與市場動力的交互作用。
我們常講,今年中國藝術品秋拍市場還會保持一個相對高位的體量,雖然拍場的增速在放慢,但在市場慣性的拉升下,市場成交的規模不會少于今年春拍。同時,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動力始終未發生逆轉,市場減速是一種市場結構的調整反映。這個時候,需要我們更為深入與系統地認識與分析市場增速放緩與市場動力交互作用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當然,再多的現象,都將依賴于市場資金的流量及流向,事實上,矛盾的產生無不是資金的流入及流出出現了新的態勢:那就是規模化資金的流入需要一個消化——流出及再流入的運動過程。
正可謂,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資本要成為藝術品資本,的確需要有一個洗禮的過程。當然這一個過程的長短與所經歷的波動幅度的大小,更多地是取決于大環境與市場風險的可管理程度。這兩個方面從目前來看,可能都會面臨一些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的存在使得市場信心受到影響,這也是多元化發展的市場底層動力。
最近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進入調整期,市場將會出現大規模的下滑;也有很多音聲呼喊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失去其發展的動力,從而出現調整下滑。特別是有報道稱,在今年倫敦亞洲藝術周上,雖然還是蘇富比、佳士得、邦瀚斯和Woolley& Wallis等四家拍賣行競爭,德國納高也選擇在此期間舉槌,營造進一步追趕倫敦亞洲藝術周的氣氛。亞洲藝術周這一模式最早起源于紐約,在這一時間段,博物館、畫廊、拍賣行均舉行亞洲藝術品的相關活動。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很多高估價拍品流拍,現場人氣也明顯不如以往。同以往相比,中國買家來現場競買的少了很多。于是有人宣稱,“中國藝術品市場漸失動力。”[詳細] 我們不禁要問,中國藝術品市場真的漸失動力了嗎?我們需要看清一個問題,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漸失動力,還是海外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風向標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標示作用正在在失去。這的確是一個問題。
我們講,要分析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否漸失動力,還是要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基本面與環境及其走勢。要考察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基本面,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先看市場結構的基本面。關于市場結構基本面的分析,我們很早以前就做過系統地分析,在這里我們再予以展開。首先是考查市場大勢,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是大的走勢、規模的擴張能力以及價格的成長性。從目前的市場表現來看,市場大的走勢已經在形成的過程之中,以拍賣市場為例,過去的一年(2010),《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2010)》(西沐著,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接連公開了兩個數據:一個是2010年秋拍數據,一個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數據。其中,2010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創下了年成交額約為586億元人民幣的新紀錄,僅秋拍的成交額就達380億元人民幣之多,較2009年的225億元人民幣的成交額又超出了150%的增幅,遠高于其他經濟門類的增幅和漲勢。
《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2010)》指出,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會持續向好,藝術品拍賣成交額會站在700億元人民幣的大關上,可能會沖擊1000億的規模,中國藝術品市場總規模將達到3600億元人民幣。
另據《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2011年上半年統計,今年春拍成交額已經突破500億元人民幣,總成交額高達508億元人民幣。今年秋拍成交額預計會在550億元人民幣左右。也就是說,全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額可能會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的規模。
在市場環境、資金及這種趨勢的帶動下,市場主體的其他組成部分雖然未能表現出與拍賣市場同步的熱度,但總的狀況是不斷向好的,并不斷走出了前兩年的冰凍期,迎來了一輪新的發展機遇。
其次是看市場的結構,這主要包括四個層面:
一是主體構成層面,主要的核心是一、二級市場的消長狀況。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中,還是像以前市場高峰到來那樣,上演了拍賣帶動畫廊的基本格局。當下,與拍賣的火熱相比,畫廊市場還是顯得有些冷落。
>>>點擊查看西沐更多觀點
更多精彩訪談就在>>>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