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魂》百老匯演出劇照
從《少林武魂》到《千手觀音》,古老而神秘的東方表演藝術正受到越來越多海外觀眾的關注和追捧。然而多位國內演出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缺乏渠道和對海外市場的了解,許多中國舞臺作品仍然難以敲開國外劇場的大門。
陌生的海外市場
近兩年,隨著一些中國舞臺作品在西方的走紅,歐美觀眾對于中國這個古老國度獨特的表演藝術產生了極大興趣。而在2009年,一部以武術表演為主打的《少林武魂》成了第一部登上百老匯的中國舞臺劇,并在美國引起了巨大轟動。一時間,許多美國年輕人在功夫電影之后,再次掀起了學習少林功夫的熱潮,甚至還有商家推出了少林武僧的電腦游戲。
一些演出界人士認為這些少林功夫表演的成功得益于其成熟的美式商業運作。但對于其他許多中國舞臺劇而言,《少林武魂》的巨大成功依舊可望而不可即。陌生的運營環境,匱乏的溝通渠道,使得中國舞臺劇在西進之路上常常舉步維艱。
同時,一部充滿民族特色的舞臺劇想要打入西方主流演出場所,往往還需要同熟悉中國文化的美國經紀公司合作,進行必要的本土化改造。百老匯制片人董方思告訴記者,中國舞臺劇中過大的音效、過于直接的表達方式,以及和美國文化上的差異,都需要在進軍美國前調整以符合美國觀眾的觀賞習慣。
如在演出中進行相關的知識普及就很有必要。“以《少林武魂》為例,我們得為美國觀眾補充很多背景文化上的知識,比如向他們解釋少林寺里為什么沒有女人,武僧離開寺廟前為什么要進行比武等。”董方思說。
而在談到紐約和中國在制片過程中的差異時,董方思表示,百老匯和好萊塢對于講故事的手段和細節要求是統一的,如故事必須內容清晰,情節引人入勝。而中國在表演風格方面,多為傳統陳述式表演而非真實代表人物生活的表演形式,仍嚴重制約著國內舞臺作品的表演風格。此外,百老匯演出要求布景動作應連續,在布景轉換的空隙,觀眾甚至連看手機的時間都沒有。
董方思說,國內只有符合上述幾個基本條件的演出才可以打開百老匯的大門。“在百老匯推銷的最有力的一個方法,就是把音樂在百老匯作本土化處理。”
缺失的交流平臺
許多國內文化企業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有的中美演出行業交流機制十分匱乏,難以提供海外合作必要的信息和服務。
華海燕是江蘇無錫一家文化產業公司的總經理,她告訴記者,盡管自己制作的肢體舞臺劇已和韓國簽署了演出意向,但打入歐美主流市場對他們而言仍十分困難。
“我們不了解歐美市場,他們(歐美公司)也不了解中國的舞臺作品……雙方能夠進行信息交流的溝通渠道太少了。”華海燕說。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宋炳福告訴記者,盡管東方演藝擁有很高的海外知名度,但溝通渠道不暢也給他們的海外合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歐美的演藝市場高度細分,歌劇、舞劇、兒童劇都有不同的經紀公司,想要找到對等的合適公司實在不容易。”宋炳福說。
前身是中國東方歌舞團,剛剛經歷了改制的東方演藝集團如今是一家國有文化企業。“以前主要是國家派出表演,接觸的也多是海外華人團體,現在需要自主開拓海外市場,我們感到很有難度。”宋炳福說。
宋炳福告訴記者,如今許多國家劇團都面臨著市場化的考驗,但同時廣闊的海外市場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許多院團急著邁出這一步,我們也希望政府搭建更多的交流平臺,幫助我們走出去。”宋炳福說。
而北京時代新紀元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曾將百老匯演出帶入中國的陳紀新則認為,中國應當重視演藝咨詢行業的作用,為中外劇場業搭建民間橋梁,而非一味地靠政府來領路。
“中國近幾年的文化產業多是靠政府強勢主導,因此在有些地區出現了一些盲目投資和政績工程。但對于演出企業來說,我們更需要的是有經驗的顧問和更專業的運作模式,才能讓這些準備走出國門的演出企業少走一些彎路”。陳紀新說。
(責任編輯:張曉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