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濟南6月22日訊(記者魏金金)城中村改造素有“天下第一難”之稱,其背后所牽涉的土地、房產、村名治理、生態、治安等問題一直都是困擾地方城市發展的重要問題。近年來,濟南歷下區姚家鎮一改以往僵硬化的行政治理模式,以文化抓住人心、挖掘人性、引導民智、促進民和,借助文化軟實力,成功走出了一條基層文化善治的探索之路。
21日下午,當記者來到濟南市歷下區姚家鎮街道,一下車,就被雁翔苑小區的失地農民服務中心所吸引。在姚家街道黨工委書記曾素燕一行的介紹和引領下,有關失地文化服務中心背后的故事被一點點揭開。
據悉,失地文化服務中心,本是姚家街道應對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失地問題而設置的就業指導與技能服務場所,但除了為那些失地的農民提供創業、就業的指導與保障外,里邊同時進行著針對不同年齡群體的多元化文化服務項目。既有百姓大舞臺、消夏晚會、民俗展覽、儒學等常設文化活動,同時也有乒乓球、武術、象棋、麻將、書法、等文化休閑活動。此外還有圖書閱覽室為在住居民提供充分的便利,包括科普活動室、追夢樂園等也為青少年提供了課堂之外的又一個學習交流場所,小區里的大媽更是可以自由選擇在專門的體操室、聲樂室、健身室等盡情放松。一位甘姓大媽在接受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每天都會來這兒和姐妹們跳個把小時的舞,然后等到孫子孫女快放學的時候再出門接他們,自己非常喜歡并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狀態。
轉型陣痛
居民社會共識認知缺失
在采訪過程中,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到,作為城鄉結合部,姚家街道位于厲下區東部,原本基礎設施薄弱,是2007年由姚家鎮撤鎮建立的,總面積約17.48平方公里,下轄7個行政村,9個社區居委會,現常住人口10萬余人。
近年來,街道一方面抓住了城市化發展的機遇,實現了經濟的大發展、大跨越,但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街道也隨之進入了矛盾突現期和轉型陣痛期。在急劇化的城市化進程中,姚家街道過去的農村格局被打破,村民原有的生活秩序也發生了急速轉變,對于現有生活環境認同感相對缺失。與此同時,伴隨產生的社會矛盾與民生難題不斷激化,群體性上訪事件時有發生。曾素燕談到,究其思想文化原因,在于居民缺乏對社會共識的認知,價值觀分歧嚴重。
以文化人
另辟蹊徑文化善治模式成新探索
作為現代政府管理創新的方向之一,政府善治不僅是政府與非政府主體為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建立的一套機制,同時也是雙方共同管理社會的一種合作模式,十八大之后,善治逐漸成為中國夢的實現路徑。而文化善治,不僅僅是現代化、信息化、法治化時代的必然選擇,同時更有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背景。
傳統老物件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俗話說“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任何社會矛盾的背后都存在人性因素,挖掘、引導人性才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關鍵所在。在整個走訪過程中,曾素燕介紹到,姚家街道針對村民文體活動匱乏、懷念鄉土鄉情、缺乏城市生存技能等實際情況,姚家街道專門在雁翔苑小區打造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包括以“記住鄉愁”為主題的民俗博物館、孔子學堂以及新市民學校、百姓舞臺、體操室、曲藝大舞臺等,尤其注意老幼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讓村民下樓就能參與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保留傳承傳統文化,開展相關技能培訓,提高失地農民的生存技能、加快其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等方面向市民化轉變,推動和諧鄰里關系打造。
民俗博物館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管建用”三位一體
有效盤活社區文化服務資源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當前很多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存在“重設施建設、輕管理使用”的現象,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高,活力不足。為此,在今年4月份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草案)》就明確提出,要堅決避免公共文化設施建而不用、用而不當。曾素燕對此談到,為了打破這一問題,姚家街道依托轄區內4所大學和山東博物館、山東檔案館等資源優勢,通過物業培訓、軍地共建等資源共享活動,結合文化廣場、文化街等資源,周期性開展大型廣場演出、民俗展覽等活動,盤活整個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大院等場所,穩步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數。
圖書閱覽室溫馨一角 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姚家街道在轄區范圍已先后建成配置齊全的1個多功能文化站、7個農村文化大院、5個社區圖書館和2個社區活動中心供轄區居民開展文娛活動。在剩下94個未實現居委會覆蓋的小區范圍之內,今后還將繼續通過協調、租賃、整合等方式進一步加強文化活動場所建設。
德孝潤民心
突出社區道德氛圍營造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孝親文化日漸式微之今天,弘揚孝親文化更是與社會的幸福指數密切相關。
孔子學堂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據曾素燕介紹,姚家街道在文化善治的實踐探索過程中,尤其注重營造社區的道德氛圍,發揮傳統道德的約束與教化作用,此前曾主動聯系孔子基金會將轄區內新馨家園小區內的活動廣場改建為以“孝心百句”、“白話孝語”等為內容的“孝”廣場和“孝”文化長廊,通過匯編、發放《孝心百句》,組織敬老文藝演出等形式,在小區營造尊老、愛老的道德氛圍。
不得不說,在基層治理之困日趨凸顯的今天,文化善治以人為本,以文化人,的的確確是一場漫長的走心工程,而基層文化建設要想真正實現從原本僵化管理到柔化治理的轉變,政府部門與居民包括其他力量共同配合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