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國電影積淀深厚底蘊與積極尋求變革的一年。本報以盤點2024年文化大事件為契機,對中國電影市場大事件進行盤點、解讀,以期從光影沉浮間把握大銀幕呈現的時代脈象。
喜劇成為市場主力
小話題更能引起共鳴
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阿里影業燈塔研究院發布的《2024中國電影觀眾變化趨勢報告》(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喜劇類型片供給數量相較2023年明顯提升,且在票房貢獻方面表現突出。
截至11月27日,算上預售票房,今年的電影總票房已突破400億元大關。目前,票房前十名的電影分別是:《熱辣滾燙》(34.60億元)、《飛馳人生2》(33.98億元)、《抓娃娃》(33.27億元)、《第二十條》(24.54億元)、《熊出沒·逆轉時空》(20.06億元)、《默殺》(13.51億元)、《志愿軍:存亡之戰》(12億元)、《年會不能停》(10.60億元)、《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9.56億元)和《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7.91億元)。
百花齊放的電影市場,最引人注目的是票房前三名皆為喜劇片。《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和《抓娃娃》這三部喜劇,合力斬獲超100億元票房,占年度總票房的四分之一,彰顯了喜劇電影作為“王道類型”仍具有號召力優勢。
當下,喜劇電影不斷拓展邊界,積極探索與其他類型元素的巧妙融合。如《熱辣滾燙》是運動+喜劇,《飛馳人生2》是賽車+喜劇,《抓娃娃》是教育+喜劇。復合驅動的模式讓喜劇片帶給觀眾的不只有笑聲,也充滿了思考生活的驚喜。
“喜劇電影收獲頗豐固然可喜,但電影類型豐富度下降,票房向單一熱門類型集中的趨勢值得警惕,多元內容的潛力有待挖掘、釋放。”娛評人鐘楠說。
《報告》顯示,觀眾對喜劇、懸疑、科幻、動作四大類型電影青睞有加,其次是犯罪、奇幻類型電影。觀眾審美趨向多元化,市場理應持續深耕,開發更多元化的類型題材,以滿足不同興趣群體的觀影偏好,激發全年齡段觀眾的觀影熱情,提升他們走進影院的意愿。
情緒需求之外,一個足夠吸引眼球的故事也是觀眾走進影院的核心動力。其中,題材與故事的吸引力、視頻特效的沖擊感、精彩刺激有爽感均為觀眾觀影的主要動機。而“有共鳴”的內容雖然不構成觀眾進場的第一動力,卻能引發映后的廣泛討論。
宏大敘事固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切入點更小、更生活化的小話題、小人物往往更能引起觀眾共鳴。這類與自身連接更多的現實題材作品,通過細膩的情感刻畫與真實的生活場景,讓觀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往往能收獲極高的話題討論度。
部分影片還巧妙融入了時代熱搜話題,使影片更貼近年輕觀眾的生活實際和審美趣味。《年會不能停》宛如一面“職場照妖鏡”,照出職場眾生相,無數打工人在電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對大廠作風的批判與諷刺中獲得情感釋放。影片所激發的強烈共鳴轉化為話題討論熱度,助力電影走向“破圈”之路。
影片撤檔成為尋常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2024年中國電影市場展現出蓬勃生機與強勁活力。然而,紅火景象背后,撤檔現象如暗流般悄然涌動,亦不容忽視。
撤檔現象從年初一直延續至歲末,多部備受矚目的影片因各種原因選擇撤檔,引發熱議。春節檔八部電影有四部(《我們一起搖太陽》《紅毯先生》《黃貔:天降財神貓》《八戒之天蓬下界》)撤檔,占比高達50%,成為春節檔歷史上的罕見一幕。此后,五一檔《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暑期檔《野孩子》,國慶檔《出入平安》《皮皮魯和魯西西之309暗室》等相繼撤檔。
其實此前不乏電影換檔的情況,但大多發生在未正式公映前,因種種原因重新擇期上映。然而上述影片均在已正式公映后宣布撤檔,被認為開啟了電影撤檔常規化的趨勢。
影片撤檔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映后撤檔基本上可以歸結為票房未達預期,片方及時止損。以春節檔為例,在《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等大熱影片的“圍剿”下,《我們一起搖太陽》《紅毯先生》撤檔前的累計票房分別為9300萬元和8400萬元,遠低于此前最末位的春節檔電影的兩三億元票房收入。
據《紅毯先生》出品方歡喜傳媒披露,該片攝制經費總額約2.6億元。根據業內常說的“三倍回本”,該片票房至少要7.2億元才能收回成本。但改檔再戰并沒有幫助該影片實現逆風翻盤,重映后僅多收入了約1000萬元票房,可謂虧損嚴重。
《我們一起搖太陽》重映后又收獲1.83億元票房,最終票房成績為2.76億元,是少有的重映票房比首輪票房明顯更好的電影。但相較韓延導演“生命三部曲”前兩部《滾蛋吧!腫瘤君》(5.1億元票房)和《送你一朵小紅花》(14.32億元票房),口碑不差的《我們一起搖太陽》(時光評分7.9,豆瓣評分8.1)并不算成功。
撤檔容易,翻身難。撤檔行為雖然為片方提供了重新調整的機會,但也造成影片前期宣發、影院營銷鋪墊的損失。更為嚴重的是,拉低了影片的信譽度,在公眾輿論中留下了“打不過就跑”的負面印象,對觀眾的期待值和影片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沖擊。重映雖然能擴大票房收入,爭取到一些市場空間,但面臨同期新片的競爭和觀眾口碑的雙重壓力,也難逃重映依舊票房不好的魔咒。
“撤檔現象的背后折射出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在春節檔、國慶檔這種觀眾熱情高漲、票房潛力巨大的熱門檔期,各路重磅大片扎堆上映,混戰尤為激烈。每部影片都希望自己成為贏家,但總會有影片遺憾掉隊。口碑不錯但票房不佳的電影尤為可惜,盲目跟風扎堆大檔期并非明智之舉,若是合理評估、認清定位,找準目標市場和受眾,在最合適的渠道和檔期與觀眾見面未必不能有所成就。”鐘楠表示,撤檔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唯有過硬的內容與精準的營銷策略,才能真正助力影片在市場站穩腳跟。
短視頻營銷異軍突起
禍福相倚難以預料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電影發行和營銷模式也在發生深刻變革。傳統的電影宣傳方式,如海報張貼、電視廣告和電臺宣傳等仍發揮作用的同時,線上購票平臺、社交媒體推廣以及短視頻營銷等新興手段迅速崛起,為電影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短視頻營銷憑借快節奏、碎片化的傳播特性,以及強大的引流能力,成為電影營銷利器。影院觀眾的觀影反應是短視頻平臺最廣為流傳的宣傳視頻切片。不論是樂不可支,還是涕淚橫流,觀眾的一舉一動都被“無死角”的攝像頭敏感捕捉。影片宣發團隊在此基礎上制造話題、博取眼球,以期提升作品的先期口碑,帶動大眾的觀影欲望。
這其中當然有效果不錯的運作,如《年會不能停》“打工人之歌”的短視頻收獲了無數點贊與收藏,這些票房亮眼的電影離不開短視頻的宣傳助力。
短視頻如同一面放大鏡,能在短時間內將電影的某個精彩片段推向更廣泛的受眾。然而,若電影本身缺乏扎實的品質,那么這些提升期待值的短視頻,反而可能讓觀眾在觀影后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大呼“上當”,產生“被欺騙”的怒氣、怨氣。這股火毫無疑問最終將發到電影作品、營銷團隊乃至整個行業身上。倘若不有效正向引導,極有可能影響整個產業的美譽度。
煽情濫觴、賣慘成風、獵奇無度,這些陳詞濫調的套路已讓觀眾審美疲勞,“貨不對板”的“詐騙式”營銷也容易激起觀眾的逆反心理。此外,電影上映后的速通解說讓大家無需踏入影院就能了解一部電影的梗概,在一定程度上對觀影人數造成了分流。
“令人憂慮的是,短視頻極大消耗了人們的觀看熱情,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大眾主動鑒賞與思考的意愿,在從眾心理的左右下,評價也日趨浮于表面化、情緒化。短視頻營銷的邏輯侵入電影內容創作領域,使電影創作愈發趨向于輕邏輯、重高潮的碎片式堆砌,藝術的深度與廣度在快餐文化的沖擊下漸行漸遠。”文化學者茍瑞雪說。
營銷應為電影所用,不可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唯有在精心打造好內容的基礎上,巧妙融入適當且合理的營銷策略,使電影與短視頻兩者實現良性、有機互動,方為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