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16日訊(記者 成琪)9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第三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通報了四項重要考古發現和最新成果,聚焦史前文明化進程與夏商文化。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現場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城遺址
后城咀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遺址面積約138萬平方米,是內蒙古中南部地區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城遺址。
后城咀石城結構布局保存較為完整,由內城、外城、甕城以及外甕城組成。據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松介紹,2021年以來,重點發掘了石城最外重防御體系,包括外環壕、外甕城、馬面、臺基等組成部分。其中外甕城下面發現2條地下通道,兼具進攻、防御雙重功能,“這在史前時期尚屬首次發現,為龍山時代復雜社會化研究和中原歷史時期的城防體系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甕城布局圖 國家文物局供圖
據了解,經過連續多年對后城咀石城甕城、城門區域的系統發掘,基本明確了后城咀石城有著龍山時代最為復雜、完備的三重防御體系,即由外甕城城墻、馬面、臺基以及外環壕溝構成的第一道防御體系,由甕城城墻、甕城城墻上布置的臺基、墩臺以及內環壕構成的第二重防御體系,由主城墻、主城門以及在主城門兩側設置兩座馬面構成的第三重防御體系,是河套地區聚落形態的生動實物例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星燦認為,這次發現進一步揭露了后城咀石城復雜完備的城防體系,為研究北方地區史前城市防御體系提供了新的線索,對研究北方地區上層建筑、經濟形態、人群活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誰而守”的碧村遺址
碧村遺址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興縣,地處蔚汾河和黃河交匯處,年代距今4000年至3700年,是山西境內黃河沿岸地區首個確認的龍山時代大型石城聚落。
碧村出土的陶器 國家文物局供圖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光輝介紹說,此次考古工作揭示出了城墻圪垛地點由“品”字型墩臺構成的東城門遺址,該處城防設施規模宏大、結構規整,顯示了河套地區石城遺址一類獨特的城門形制!氨檀暹z址控扼黃河兩岸的突出戰略位置,城址布局呈現出處處設卡、重重把關的多重防御體系,強烈指向其應是龍山時代黃河岸畔的一座關口城市,掌控著西部與中原之間的關鍵要道,是揭示晉陜高原龍山時代社會和政治關系的重要支點。”
“如果是哨所或者關卡,和誰有關?防的是誰?守的是那些人?這些問題現在還說不清楚,還需要相當長的考古工作才能把這些問題搞清楚。”陳星燦說。
確立了都邑規劃布局的基礎框架的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遺址現存面積300萬平方米,絕對年代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30年間,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遺址。
從1959年被發掘以來,二里頭的新發現不斷出現在大眾視野里。如果把這六十多年來的發掘工作做一個劃分,陳星燦認為,后二十多年,大家對二里頭的城市布局開始有所了解。此次重大發現也是對二里頭作為都城功能的延續性。
2021年以來,考古工作陸續揭露了多處城市道路和道路兩側夯土墻,遺址北緣中部首次發現較為豐富的制陶遺存,宮城西南角發現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祭祀區以西發現有二里頭文化大型居址及高規格墓葬。
首次精細發掘制骨作坊 國家文物局供圖
“以道路和墻垣規劃為多個方正、規整的功能區,形成多網格式宏大格局,確立了都邑規劃布局的基礎框架:祭祀區、宮殿區和官營作坊區這三個最重要的區域恰好在中路,宮殿區位居中心,重要遺存拱衛在宮殿區的周圍。完全符合‘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都城規劃特點!敝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趙海濤副研究員說。
趙海濤認為,二里頭遺址考古新發現進一步揭示了多網格式的結構布局,是探討早期國家都城制度、手工業與社會經濟、禮儀與喪葬制度等問題的重要線索。
一處商代中期白家莊期的高等級貴族墓地
鄭州商都書院街商代墓地位于鄭州商城遺址內城東南部,是一處商代中期白家莊期的高等級貴族墓地。
考古發現2條壕溝與25座墓葬,其中2號墓(M2)是鄭州商城目前發現的陪葬品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等級最高的墓葬,出土青銅禮器、兵器以及玉器、金器、貝幣、鑲嵌綠松石的牌飾等各類器物200余件,充分彰顯了墓主人的高等級貴族身份。
金覆面 國家文物局供圖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富成研究員認為,高等級貴族墓葬出土多件黃金用品的現象較為罕見,反映了商時期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密切聯系。新發現將有力拓展商代考古研究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