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踩雷汽車修理工杰夫·卡波夫編造的新能源騙局,損失了數億美元;伊麗莎白·福爾摩斯“臆想”的納米血滴技術讓新聞大亨默多克、墨西哥富豪卡洛斯·斯利姆等中招……
每當看到這樣的新聞,人們都深感疑惑,為什么那些智商極高、閱歷豐富且對本領域非常熟悉的專業人士也會“掉坑”?難道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麥肯錫前資深合伙人、巴黎高等商學院教授奧利維耶·西博尼在他的新作《偏差》一書中給出了答案。
在西博尼看來,人類在做出決策時并不會完全遵循經濟學家給出的關于理性決策的理論模型。他們會犯下各種決策錯誤。這些對經濟理性系統性偏離的錯誤,被稱為“偏差”。類似巴菲特、默多克等人的遭遇,是典型地陷入了“講故事陷阱”,即人們往往更容易相信支持自己立場的觀點,忽視與自己立場相悖的數據,產生確認性偏差。這也是推理錯誤最普遍的來源之一。
事實上,人們經常無意識地掉入確認性偏差中。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它的影響力也更加壯大。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被“帶節奏”。即便是傳播的假新聞,只要能支持自己的既定觀點,許多社交媒體用戶就不會深究。
“成功的戰略各有高招,而所有失敗的戰略卻彼此相似。”西博尼認為,偏差會導致我們誤入歧途,但是偏離的方向卻并不是隨機的。換言之,這些戰略失誤并不是普通的錯誤,而是系統性、非隨機、可預測的錯誤。
近年來,學術界逐步形成了一個以該問題為研究焦點的全新戰略研究流派:行為戰略。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應該設法面對并規避決策偏差。
如果學會識別偏差是你從書中獲得的第一個好處,那么第二個好處就是,了解造成這些陷阱的根本原因,并提高決策能力。
在書中,西博尼用數十個案例,生動展示了認知偏差導致人們所陷入的9種決策陷阱,并將常見的認知偏差按照邏輯歸為5種更容易記住的類別。這意味著,雖然擁有偏差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和危害性,我們就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防患于未然。
有意思的是,西博尼認為,應對偏差的正確方法是不要試圖去徹底克服它們,相反,要學會擁抱偏差。對于決策者來說,重要的是一定要學會與偏差共存,并巧妙地利用偏差去對抗偏差。
為此,西博尼梳理了世界各地從初創企業到跨國公司等各類組織的案例,從中歸納出40個實用的決策技巧,并進一步將其提煉為決策架構師設計健全決策架構的3個支柱。西博尼認為,應該在組織中構建一個有效的決策架構,而不是重復使用那些讓管理者一次又一次失敗的、過時的“去偏見”技術。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丹尼爾·卡尼曼所言:“在這本由戰略決策教授提供的以研究為基礎的精湛指南中,你將發現9種商業決策陷阱,并能學到避開這些陷阱的實用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在了解偏差之后,我們仍然要謹慎行事。一方面,糟糕的決策有時只不過是決策者粗心的產物;另一方面,某個偏差并不一定就是引發錯誤的唯一原因,往往有多個相互強化的偏差在共同起作用。
總之,并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可以歸因于偏差。而且,即便是在錯誤看上去似乎是由偏差所致時,我們也應該保持謹慎。沒有足夠證據,不要輕易下結論,別又被“偏差”帶了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