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即將到來,就地過年如何過出新意?記者了解到,在嚴格防疫的前提下,滬上各大文化場館準備了豐盛的“文化年菜”,讓人們過一個有溫度、有內涵、有特色的“文藝新年”。作為上海市民文化節的重頭活動之一,“錦畫納福康”——第十五屆海上年俗風情展日前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拉開帷幕,以年畫為切入口呈現中國博大精深的年文化。
絢爛的畫面,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國民間,年文化是最深廣的文化。這之中,年畫無疑是一張亮麗的名片,在一千多年的傳承中,過年的風俗、文化內涵在年畫中都有體現。”本次展覽的顧問、上海市收藏協會創始會長吳少華介紹,年畫擁有悠久的歷史,其作為中國畫中一個獨立的畫種,形成最晚約在五代、北宋之際。當時,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日漸成熟的雕版印刷術、豐富的民間慶賀新年活動等,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到了明代,家家戶戶掛年畫的風俗開始盛行,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四川的綿竹、山東的濰坊成為年畫四大家;清代以后年畫更普及,除四大家之外,福建的漳州、山西的平陽、重慶的浮梁、河北的武強年畫等也深受歡迎。雖然不同流派的年畫風格各有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是世俗生活的生動寫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以此次展出的《趙公鎮宅》為例,畫面上,財神趙公明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寓意:除瘟疫,消災難,帶財運,保平安。而一旁的《鬧春圖》,則通過童子鬧春的熱鬧場景,祈求來年獲得豐收。
《一團和氣》《蓮生貴子》《和合獻寶》《天官賜福》《天上麒麟子 人間狀元郎》《金沙灘設宴雙龍赴會》……展廳內,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年畫,展現了人們美好的祝福和對新一年的希冀。其中一幅“福”字年畫最為惹眼,每一筆都是一幅圖畫。從上至下,有財神趙公明、劉海戲金蟾、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天官賜福、聚寶盆、牡丹花開富貴等。“里面包含了健康、幸福、平安、富貴等美好的祝愿,這個‘福’字詮釋了江南人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也是對圓滿人生的解讀。”桃花塢年畫的傳承人喬麥解釋道。
寓意吉祥,也忠實記錄生活、時事
如果說在古代,年畫是一種寓意吉祥的形象,那進入近代以后,它則成了社會生活的記錄載體,新聞、時事、生活風尚等皆能入畫。比如,在本次展覽中,海派年畫的代表——小校場年畫,就帶我們走進了百年前的上海。不少觀眾看完《豫園把戲圖》后發現:原來當年九曲橋下的湖面上還可以乘船,各種雜耍栩栩如生,百年前的西洋鏡今猶在。20世紀初,西方印刷技術傳入我國,石印、膠印逐步代替手工木刻印刷,上海產生了一種具有廣告功用的新型年畫,因其畫面附有年月歷表而得名“月份牌年畫”。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畫家的積極參與、國家的重視,新穎的年畫以反映新中國建設面貌和歌頌美好新生活為題材,畫面煥然一新,充滿朝氣。此次展出的《女排奪冠》《理想》等現當代主題年畫作品,很多中老年觀眾兒時家中都曾掛過。
除了一樓主展廳,此次海上年俗風情展還以“生肖有禮”為主題,甄選國內外兩百余位優秀華人設計師的作品在二樓展廳展出,生動詮釋傳統生肖文化。與此同時,該展覽以“紙無止境”為主題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非遺紙藝類盛宴,通過剪紙、撕紙、紙傘等延伸年畫年俗的邊界,引領市民共同去探索中華文化四大發明——造紙術所綿延而來的紙文化。其中非遺傳承人華興富的一套撕紙作品,展現了上海幾戶人家共用一個廚房的年前忙碌場景:廚房里吊著幾盞燈,一位阿婆在院子里用一只大腳盆洗著全家人的衣服,另一位阿婆在廚房里端著碗忙碌著……濃濃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三樓的團團圓圓照相館是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新春保留項目。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為市民提供有儀式感拍攝全家福的場所,春節前夕也 “上新”了。此次選取的背景是月份牌中常出現的場景,人們在拍照的同時,也是在“自制”月份牌。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