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文旅變革啟示錄
“我們將專門制定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工作方案,推出一批市場化程度高、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聯合將港珠澳大橋打造成為世界級地標景區景點。”疫情平穩期,在粵港澳三地旅游逐步恢復的節點,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汪一洋日前公開表示。
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循環,正在有序開啟。下月起,香港將安排在內地的香港居民免14天隔離檢疫返港;而不久前,澳門旅游恢復開放,粵澳健康碼實現“秒轉”。
“宜居宜業宜游生活圈”“休閑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規劃中的圖景距離現實還遠嗎?
最近,南方日報記者走訪珠三角腹地,尋找旅游業復工復產以來,構筑休閑灣區的向上力量。
驅動力流量擔當和逆勢上揚的新業態
上周六中午,當我們的車駛入距離廣州約100公里的清遠古龍峽景區時,來自珠三角的自駕車輛幾乎擠滿了停車場。景區工作人員說,如果是在前不久的黃金周,午時外來自駕車已經擠不進來了。
這家以漂流起家的老景區一躍成為新網紅是在今年的5月份。“五一”假期雖已漸漸拉開旅游重啟的序幕,但人們大多仍靠“云旅游”解悶,網絡營銷迎來窗口期。景區餐廳旁一座新架在瀑布之上的紅色鐵橋,在流水潺潺、山林森森中,在音樂和詩文的加持下被塑造成“網紅仙境”,抖音播放量超2億次,從此紅橋成為網紅打卡點,令一旁的餐廳一個月入賬至少60萬元。
“新業態+網紅”營銷,成為景區面對疫情沖擊的生存法則。事實上,2018年新增玻璃橋項目以來,清遠古龍峽在社交媒體的曝光率一路走高。疫情期間,景區抖音流量高達5.9億。流量的背后是現金流的涌入,自玻璃橋開放運營至今,景區添置了12處網紅打卡點,營業收入增長近10倍。
如果說新項目不斷為觀光旅游增添新鮮感,那么豐富的食宿配套則為休閑旅游創造條件。除了景區酒店,開在古龍峽門口道路兩旁的農家樂和民宿比比皆是。
當景區依靠新業態的網絡營銷打開流量入口時,鄉村民宿在熬過了慘淡的春天后逆勢上揚。位于深圳較場尾的民宿群“五一”期間熱度位居全國第一。途家平臺大數據顯示,2020國慶中秋假期,鄉村民宿的交易占比由2019年的24%增至41%。
廣東省旅游協會民宿分會秘書長李超說,價格親民,環境舒適,自帶景觀的鄉村民宿正在成為當前休閑度假的主流選擇,未來也將是粵港澳大灣區旅游產品體系中,無可替代的一部分。
近年來,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業態創新、產品創新正在形成粵港澳大灣區文旅業發展的驅動力。以玻璃橋、民宿、房車、游艇、熱氣球等為代表的新業態在拓寬旅游體驗邊界的同時,亦在豐富休閑灣區的內涵。
內生力高端消費人群和青年群體的新需求
“支撐旅游經濟運行的市場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內旅游消費存在觸底反彈。”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的判斷,在粵港澳大灣區不乏例證。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連月來入境澳門的內地旅客逐步增加,旅游簽注數量從首周恢復后日均約6000人次,上升至“十一”黃金周日均近2萬人次。
澳門本地游同樣活躍。6月中旬以來,澳門旅游局推出的本地游項目共促成14萬人次4300個團暢游澳門,有望產生超5600萬澳門元的經濟效益。
這向我們釋放出一個信號:在休閑旅游業態和產品創新的背后,巨大消費市場涌動著無窮的內生力量。
作為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和重要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常住人口約7000萬,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超11萬億元,人均GDP已達16.15萬元。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的主要指標由負轉正,消費需求乘勢增長。
除了人口基數大,經濟發展快,消費能力強之外,還有什么其他動因在加速休閑灣區的形成?
我們發現兩類人群的需求值得關注。
省內自駕經驗豐富的老司機會發現,每逢周日,清遠清新區的北江沿岸不乏垂釣者,他們多半不會失望而歸。廣州人老李尤愛這片小天地,上周日下午,他收獲一條約2斤重的鳊魚還不滿足,打算等再釣幾條后到河邊的民宿里蒸來和家人一起品鮮。釣魚、登山、吃農家菜、住民宿,這樣的度假方式在老李的圈子里很流行。老李說,他在廣州吃不到清甜的菜心,看不到滿山跑的走地雞,眼前的綠水青山才能治愈他的“都市病”。
老李的朋友圈,只是大灣區高端消費人群的縮影。全域旅游的實踐在這里找到了溫潤的土壤,美景不再囿于景區之內,綠道、游徑、古驛道等公共休閑設施的配套,讓人們在城郊很容易找到安放身心的落腳點。
除此之外,大灣區內青少年的游學交流需求也將成為一股潛在動力。去年,在官方組織下,近1000名香港青年走進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江門,通過游學方式走讀大灣區城市經濟和文化脈絡。盡管受疫情影響,入出境游暫未恢復,但開放交流的趨勢并沒有改變。
需求在,但供給跟上了嗎?
要治愈老李的“都市病”,除了現有的農家樂和民宿,是否還有其他滿足精神需求的服務呢?
又比如大有可為的青年游學和研學市場,除了官方組織,還有沒有更多市場化的運作呢?
“旅游+康養”“旅游+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其實還有更廣闊的空間。
協同力向國際化水平靠近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是構筑休閑灣區的具體目標。我們需要怎樣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追溯至2018年底,信德集團行政主席何超瓊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就提到,旅游業有望成為粵港澳三地突破體制機制創新的最佳切入口。旅游業關聯性強,其發展能夠推動文化、資源、規則等方面的對接,從而進一步加快三地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互聯互通。
這一預判已得到了印證。“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漸行漸近。13個總里程約775公里的城際鐵路項目、5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項目,計劃總投資達4741億元……前不久,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這些數字的背后,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加密溝通往來,居民之間頻繁交流、探親和旅游的圖景。
何超瓊也提到,“一國兩制”的背景下,粵港澳三地在規則、機制上存在差異,但旅游業的合作阻力最小。畢竟,旅游目的地很難依靠單一的景點作為吸引物,真正優質的旅游體驗應該是豐富的,由多個供應商服務疊加而成、環環緊扣。
這種復合式環環緊扣的旅游生態圈正在粵港澳三地逐步形成。在澳門的高端酒店里享受一站式休閑娛樂度假,再前往珠海體驗海洋王國的樂趣,接著一路向西奔往江門,感受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或向東趕赴潮州望一眼千年古城,吃地道的牛肉火鍋,抑或向北造訪韶關見識未來國家公園的模樣……而后抵達廣州感受城市換新的魔幻,再坐上廣深港高鐵打卡香港的時尚之地,最終完成灣區旅行的閉環。
疫情之下,這樣的設想不見得能輕易實現,但供給在,需求在,市場就在。
“疫情加速了國內旅游國際化發展的進程。”嶺南控股總裁陳白羽深諳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同時她亦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次加快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機遇。
除了“市場之手”在推動升級變革,“有形之手”也在提效。針對近年來民宿“野蠻生長”所滋生的問題,近期廣東旅游民宿管理系統上線,這套數字化系統能夠摸清廣東民宿家底,利于政府引導民宿合法化規范化經營。
數字化、智能化,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不可逆的趨勢。疫情期間,先預約再游覽的規則,不僅提升了旅游體驗,更加速推動旅游目的地的數字化轉型。“讓門票預約逐步成為景區開放管理的剛性要求。”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管理司司長劉克智在端午假期前向公眾表示,要推進旅游預約常態化。而預約常態化,同樣是與國際接軌的一種做法。
“提前謀劃入境游。”戴斌提醒業界,盡管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明確暫不恢復旅行社及在線旅游企業出入境團隊旅游及“機票+酒店”業務,但這個市場終究會隨著人類戰勝疫情而回歸。
嶺南控股廣之旅入境游負責人方方最近忙于境外同業的培訓,他認為入境游或許會比出境游恢復得早些。系統培訓不是一蹴而就的,方方需要了解境外游客的喜好,將國內、省內旅游產品進行梳理和篩選,再向境外同行輸出有效信息。境外服務商需通過“云旅游”的方式,先向游客“安利”中國,才能更好地為未來引客入華做準備。
澳門和香港的從業者同樣在為旅游復蘇蓄力儲能。香港與新加坡建立的“航空旅游氣泡”有望在11月內實行。
“航空旅游氣泡”是指兩個目的地政府和相關機構建立一定的工作機制,互認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允許檢測呈陰性的旅客乘坐專門的航班不受隔離檢疫限制來往兩地。
疫情防控仍在繼續,但積極信號加速釋放。
如何更好地防疫,提供更令人安心的環境,更好地服務于民,還景于民,期待“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共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