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消費應擁抱“數字”轉型
延伸訪談
借助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和新業態
采用發放消費券等措施支持文化旅游市場恢復,側重定向扶持受疫情影響大的小微民企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通過新基建為文化消費升級提供硬件支撐
記者: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對文化消費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
毛中根:文化消費相對于衣食住行等基礎型生存型消費層次更高,屬于非必須消費,當消費可能帶來潛在疫情傳播風險或居民收入增長受到制約時,文化消費首當其沖受到影響。
今年第一季度我國文化旅游行業受疫情沖擊較大,居民文旅消費支出下降明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350元,同比下降36.1%。在所有統計的消費支出大類中,該項下降幅度最大,其中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降幅高達43.2%。二季度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略有回升,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664元,同比下降35.7%,降幅收窄。
但同時要看到一些文旅消費新模式新業態得到快速發展,包括在線游戲、短視頻、視頻直播、電子閱讀、遠程教育等。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81億、在線醫療用戶規模達2.76億、遠程辦公用戶規模達1.99億,電商直播成為上半年增長最快的個人互聯網應用,用戶規模達3.09億,較2020年3月增長4430萬,規模增速達16.7%。
記者:目前,文化消費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情況如何?
毛中根:從整體看,疫情對文化消費產生較大沖擊,但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條件和文化消費自身特點來看,文旅消費有望快速反彈,同時有效帶動其他消費快速增長。
作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第一,文化消費市場規模龐大。我國有世界第一的人口總量,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升,居民文化消費需求增長迅速,文化消費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513元,增長12.9%,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達11.7%。2019年國內旅游人數60.06億人次,入出境旅游總人數3.0億人次,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達10.9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5%。第二,隨著疫情被控制,文化旅游業會迎來補償性消費。從關聯性反應看,文旅行業的產業鏈一般要比制造業短,疫情對文旅行業最終需求的收縮變化比制造業產業鏈中某些環節的收縮小得多。人們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等消費需求反彈有可能顯著快于其他行業,由此對沖疫情沖擊。數據顯示,2020年“五一”小長假首日實現國內旅游收入約97億元,接待游客2319.7萬人,遠超此前相關機構預期。國慶中秋雙節黃金周旅游熱度繼續不減,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6.37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79.0%;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665.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69.9%。
記者:接下來,如何助力文化消費對消費的加速回補?
毛中根:當前,國際疫情防控形勢日益嚴峻,國內疫情反彈風險復雜性增加。文化消費的恢復和發展要充分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既要持續加強監管,也要有序恢復景區運營。面對疫情影響,一是要化危為機,借助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和新業態,例如將四川豐富的自然景觀、少數民族風情、歷史古跡等優質文旅資源引入線上數字渠道,大力發展文旅云消費、視頻直播消費、VR/AR體驗消費等。二是采用發放消費券等措施支持文化旅游市場恢復,消費券的發放要側重定向扶持受疫情影響大的小微民企,充分發揮文旅消費對餐飲、住宿、交通、購物等服務消費的“撬動作用”。三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強智能交通、智能導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基站建設,通過新基建為文化消費升級提供硬件支撐,例如,發展無人駕駛服務,讓更多沒有駕駛執照的老人小孩能夠去到更多地點參觀游覽,釋放消費潛力。(毛中根,系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