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8日,乘著北京奧運會的東風,中國全民健身日應運而生。今年,全民健身日即將走過第12個年頭。從政府規劃引導到全民廣泛參與,全民健身熱潮在各地持續興起,煥發出了真正惠及民眾的“新生命”。
12年來,中國對全民健身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從設立全民健身日,到首部以全民健身為宗旨的行政性法規《全民健身條例》實施;從2014年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到2019年首次從國家政策層面提出促進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全民健身業已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新標簽,為全面小康夯實健康之基。
立柱架梁 定位全民健身新坐標
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中國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建設體育強國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體育強國成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一系列文件政策的相繼出臺,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定位了全民健身新的發展坐標,勾畫出一幅從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進而實現健康中國、全面小康的宏偉藍圖——
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全民健身成為國家戰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成為根本目標,體育產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中國體育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綱要從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等方面,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充分發揮體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了“三步走”的建設目標,并對全民健身的成效提出了明確要求。綱要提出,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機制。到2035年,全民健身更親民、更便利、更普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45%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超過92%;青少年體育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身體素養極大提升。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體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居于世界前列。
通過卓有成效的頂層設計,中國人的健身意愿持續增長,國民身體素養穩步提升。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3.9%,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超過90%。
全面行動 繪就全民健康路線圖
健身去哪兒?如何科學健身?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給全民健身提出了亮眼的硬指標,向民眾提供科學健身的指導和建議,為推動全民健身、助力全面小康繪就了路線圖。
在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全民健身行動是健康中國行動的15個專項行動之一,體現出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石。
在社會方面,健康中國行動提出,建立健全群眾身邊的健身組織,體育總會在地市、縣、鄉實現全覆蓋,單項體育協會延伸到群眾身邊,讓想健身的群眾加入體育組織中。與此同時,要舉辦各類全民健身賽事,實施群眾冬季運動推廣普及計劃。發展中國特色健身項目,開展民族、民俗、民間體育活動。
在政府層面,健康中國行動提出,要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一批體育公園、社區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努力打造百姓身邊“15分鐘健身圈”,讓想健身的群眾有適當的場所。為此,行動清晰地描繪出健康中國的目標——到2022年和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超過70%和90%;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分別達到1.9平方米及以上和2.3平方米及以上;農村行政村體育設施覆蓋率基本實現全覆蓋和覆蓋率100%。
在個人層面,健康中國行動指出,要掌握運動技能,科學運動避免運動風險。盡管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逐年提升,但整體鍛煉率仍處于較低水平,缺乏身體活動成為多種慢性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不當運動帶來的損傷也侵蝕著人們的健身熱情。為此,全民健身行動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民眾都提供了運動處方,并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到2022年和203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鼓勵醫療機構提供運動促進健康的指導服務,鼓勵引導社會體育指導人員在健身場所等地方為群眾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提高健身效果,預防運動損傷。
破解難點 打造百姓身邊健身圈
場地設施不足,是影響全民健身開展的一大痛點。為此,中國將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作為突破口,將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基層創新有機結合,打通政策法規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打造百姓身邊的健身組織和“15分鐘健身圈”。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加強城市綠道、健身步道、自行車道、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健身公園、社區文體廣場以及足球、冰雪運動等場地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小型體育場所,完善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有序促進各類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
《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同樣提出,建設場地設施,增加要素供給。優化體育產業供地,鼓勵利用既有設施改造及合理利用公園綠地、市政用地等建設體育設施,組織實施全民健身提升工程,挖掘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潛力,建立體育場館安保等級評價制度。
如今,“健身在身邊”逐漸成為現實。在許多城市,綠道、城市公園、公共體育館都成為群眾健身的主場地。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達1.86平方米,提前完成“十三五”《全民健身計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全國體育場地317萬個,平均每萬人擁有約23個。相比2013年底,體育場地數量增長約87%,每萬人體育場地數量增長超過82%。
在上海市楊浦區,當地充分利用各類舊廠房、閑置地塊改造和拓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布局與活動空間。原本是上海第二印染廠的空置荒廢老舊廠房,經過精心改造后煥然一新,變成時尚的“X-PARK運動基地”,成為上海市首個在園區內誕生的市民健身中心。如今,這個運動基地已發展成總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集場地開放、體質健康監測、體能訓練、運動和康復為一體的綜合運動中心。
在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嘉囿城市休閑公園,3000平方米的城市休閑運動空間不僅為附近居民提供了休閑的空間,更提供了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步道等多樣性的場地設施。過去,這里曾經是一處綜合批發市場,在城市疏解升級過程中,北京利用“金角銀邊”,因地制宜建設了一批嵌入式、小型多樣、靈活簡易的便民惠民健身設施。據了解,僅在2019年,北京市就通過充分挖掘各種道路資源,建設150余公里的健走步道,滿足了居民的健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