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臨汾路聞喜路重現活力,曾經劍拔弩張的商戶與居民關系融洽了,商戶經營踏實有序
沉寂七年的“彭浦夜市”,換了個面貌升級重生
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轄區內的臨汾路與聞喜路,是兩條平行的小馬路,10年前這里曾是上海知名的“彭浦夜市”。后因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阻礙公交行駛,造成環境臟亂差和社會治安問題等多種不良影響,“彭浦夜市”在2013年底被取締。
“彭浦夜市”沒有了,但臨汾路與聞喜路并沒就此“沉寂”。最近,記者在采訪時發現,這里已與當年作為“彭浦夜市”核心段時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街區干凈整潔,沿街小店數量多且經營活躍,老字號餐飲、便民餐飲、網紅小吃一應俱全,還有一些經營到凌晨甚至24小時經營的小店鋪。
街區環境好了,因商戶經營引發的商居矛盾早已不存在,當年劍拔弩張的商戶與居民甚至開始相互幫助……
今 沿街小店一家挨著一家 “彭浦第一炸”持續飄香
晚上9時多,位于臨汾路692號的“彭浦胖胖炸雞腿”店內,換上白色工作服的老板娘顧小香,開始當天的“晚班”。她一個人守在柜臺前,身后的油鍋冒著熱氣。兩個剛下班的年輕小伙走進來,點了4份炸雞腿。顧小香手腳麻利地將腌制好的雞腿下油鍋煎炸,幾十秒后撈起,瞬間香味四溢。兩個小伙子捧起裝著炸雞腿的紙盒子,奔著街上一家小超市去,出來時每人手里多了瓶啤酒。
“彭浦胖胖炸雞腿”的前身就是“彭浦第一炸”,也是當年“彭浦夜市”排隊最長的攤位之一,以脆皮炸雞腿出名。炸雞腿配啤酒,正是很多消費者逛夜市最經典的吃法。
如今的“彭浦胖胖炸雞腿”是“彭浦夜市”被取締整治后,為數不多的、還留在臨汾路一帶經營的小店。生意最好的晚飯時刻,門口經常排隊,有時會冒出一些從外區甚至外地專程趕來的消費者。小店至今保持做夜檔生意的“傳統”:每天上午11時開門,持續營業至第二天凌晨2時。每晚9時以后的夜檔生意,都是顧小香親自上陣。“到凌晨2時前總有人光顧。”
在臨汾路與聞喜路,放眼望去,沿街店鋪一家挨著一家,“人氣小店”不少。主打各色面食的老店“瑩樓館”,每天早上7時開門,到了晚上8、9時還有不少人在埋頭吃面;老字號餐飲“滄浪亭”外賣窗口前,一直有人排隊;一家銷售進口食品的小店最近在打折促銷,隔著玻璃窗能看到不少穿著隨意的周邊居民在店內閑逛;招牌火紅的紅辣椒拉面館,24小時營業,什么時間點進去都有消費者……彭浦新村街道有1700多家小店鋪,集中在臨汾路與聞喜路一帶。晚上10時后到這里走走,還挺熱鬧。
臨汾路與聞喜路一帶的街區面貌,這幾年煥然一新。兩條道路都不寬,但人車規劃有序,人行道干凈整潔,設有機非隔離欄,沿街還增加不少綠化,店招店牌都精心設計。不少居民稱臨汾路為“小南京路”,喜歡吃好晚飯在這里“兜兜”。
昔 吵鬧聲蓋過家中電視 8條公交線臨時改道
早在2004年,彭浦新村的馬路攤販由零散的小商品攤頭起家,2010年發展成上海北部最大的地攤集聚區。
“臨汾路以賣小商品為主,聞喜路以賣燒烤、油炸小吃為主。”街道城管中隊負責人對當年的情景記憶猶新。除了原有的沿街商戶,來自上海各區的商販都慕名而來,從沿街設攤慢慢擺到馬路中央,臨汾路、聞喜路兩條馬路的設攤最長有2公里多,高峰時流動攤有上千家。
攤位多,人也跟著多起來,一到周末晚上,兩條路上盡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彭浦第一炸”就是在2011年前后火起來的,當時店鋪門口擺了七八張桌子,消費者就坐在門外,顧小香與店員在店內炸。電視臺的美食頻道還采訪過顧小香,“彭浦第一炸”一下就紅了,不少夜市中的攤販都開始學她家經營炸雞腿。“當時生意太好,經常門口排幾十米的長隊,我們5個人都炸不過來。那時,一到生意最好的周末,我還有些發愁。”顧小香說。
紅火的“彭浦夜市”帶來大量治理問題:街面垃圾激增,濃煙、噪音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顧小香說,當時自己的店鋪其實是無證經營,租賃的房屋不符合食品經營要求。樓上就是居民家,店內連排風扇都沒有,每天炸雞的油煙往外冒,樓上人家都不敢在窗外晾衣服。周邊居民經常投訴,自己吃了不少罰單。87歲的居民韓秀華當時住在一幢沿街房的四層,油煙嗆人、街區臟亂的苦頭,她都吃過,但讓她印象最深的還是夜市的嘈雜。每天都吵到半夜,不僅影響正常休息,連看個電視都看不成,因為“戶外吵鬧聲蓋過了家中電視機”。
“彭浦夜市”還影響到城市運行。攤販車輛、就餐人群的車輛,將本來不寬的馬路堵得水泄不通,8條途經周邊的公交線路,不得不在晚上8時到次日凌晨2時更改行進路線。為確保居民基本生產生活需求,2013年11月,上海有關部門與區里對“彭浦夜市”進行整治,不再準許占道經營,將部分攤販引導到其他場所進行合法合規經營。
“當時的環境確實太差,我都不想回到過去。”靠著“彭浦夜市”起家的顧小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