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疫”時的應急之舉,到目前成為進一步撬動消費的杠桿,消費券正在持續發揮帶動力。《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當前,為了促進消費、活躍市場,全國多地重啟或延續“派券”熱潮。
7月26日上午10點,150萬張北京消費券在京東App發放,包括100萬張線下餐飲購物券和50萬張智能產品券。京東大數據顯示,由于消費券的使用,智能產品的銷量增長出現峰值。
此外,據商務部官網公布的信息顯示,7月1日至17日,南京市商務局攜手支付寶共同打造“717生活狂歡節”,通過發放消費券進一步助力促消費工作,34萬家小店報名參與;截至6月底,煙臺市先后完成6輪惠民消費券發放工作,累計投放財政資金3000萬元,發放消費券95.36萬張,參與人數約105.8萬人……
早在5月8日,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就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據初步統計,在疫情發生以來,有28個省市、170多個地市統籌地方政府和社會資金,累計發放消費券達到190多億元。
“百億元級量級的消費券,對于提升市場活力、激發消費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由于消費券具有量大、小額等特點,其發放對于短期的市場拉動力不可小覷。”德邦基金股票研究部高級經理揭詩琪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除了全國多地發放消費券的政策陸續“返場”外,部分省市還對消費券的拉動力進行了效果評估。
據商務部官網6月底以來陸續公布的信息顯示,福建省通過支付寶發放數字消費券,全省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83億元,帶動消費27.9億元,杠桿比率達15.2倍;江蘇各地政府累計發放消費券約27.1億元,撬動消費近300億元;濟南市累計發放消費券2400萬元,核銷1769.4萬元,拉動消費1.1億元……
雖然各地消費券發放金額、形式、行業各有不同,但對消費者來說,“消費券真香”卻是共識。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尹瑜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我于7月26日從京東App上領取了線下餐飲購物消費券,7月27日就忍不住去城鄉購物中心(公主墳店)買了一條價值299元的褲子,用了一張滿200元減60元(30元線下餐飲購物消費券疊加30元商家優惠)的券后,最終支付了239元。我覺得非常劃算,且消費券使用起來很方便。”
“我原本只想買一杯奶茶,可正好趕上店鋪可以使用消費券,為了湊單,最終買了兩杯奶茶。”家住南京市玄武區的唐女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兩杯奶茶總價為35元,從支付寶上領了一張滿30元減5元的消費券并使用后,實際支付30元。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消費券是一種很好的短期刺激手段,相當于是政府或企業向民眾轉移購買力,在特定期限內用于特定領域的消費,從而通過“杠桿效應”在短期內迅速提升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刺激相關領域消費的復蘇,進而帶動企業生產經營向好。與直接發錢相比,發放消費券更能用于消費而不是儲蓄,刺激效果更明顯。從數據上看,近幾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持續收窄,反映出消費市場不斷回暖,消費券在當中自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當記者問及消費券是否適合成為常規刺激工具,為下半年消費保駕護航時,付一夫表示,消費券的刺激效果雖然立竿見影,但并不能根本性地改變消費者對未來的收入預期,而且不排除部分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使用了消費券,卻把原本計劃用于消費的現金儲蓄起來。換句話說,消費券只是一次性地提升消費者支付能力,卻無法為消費市場注入長久動力,故而只能算是“治標不治本”。所以,從長期來看,若想真正推動消費市場發展壯大,還是應從穩定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優化商品服務供給質量、完善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權益等方面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