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等到了!”近日,“恢復跨省團隊游”的消息刷屏旅游從業者的朋友圈,很多導游頗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覺。有從業者甚至“聞之落淚”。而普通游客同樣喜大普奔,相關消息發布之后,預訂平臺的國內游搜索量大幅上升,有平臺的國內跟團游、自由行瞬時搜索量相比之前暴漲500%。
但是,如此火熱的關注度能否順利轉化為有效需求,進而有力拉動整個行業的復蘇?這是擺在文旅從業者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有一點得看清,經此一“疫”,旅游業在短期內是回不到過去了。疫情還在世界范圍內蔓延,嚴防輸入、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將是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主旋律。比如,預約制、客流限制等防控措施仍然要繼續嚴格執行;出境游、境外游客來華還沒放開;雖然已經“憋”了近6個月,人們出行需求看似旺盛,但是“轉化率”到底有多少還需進一步觀察;此次疫情對大眾旅游心理、旅游偏好、旅游計劃都帶來很大影響,所以疫情過后,旅游市場必將進一步細分……未來一段時間,這些新變化導致的不確定性還將延續。
內功如何修煉?服務如何提升?品質如何加強?文旅業復蘇要靠有效內需,更要看扎實內功。疫情其實也是一場大考,考的是文旅企業從產品、運營再到制度上的種種應對。這次跨省團隊游重啟,一定會出現彎道超車的現象。有些從業者已經利用“空窗期”內外兼修,提升服務質量和應對緊急事件的能力,為市場復蘇作準備。就在不久前,臺州市文旅部門在上海啟動了“追著陽光去臺州”百天千萬游客游臺州等活動,主動策劃旅游新品牌,求新求變招徠長三角短途游客;而省內一些民宿也利用網絡平臺,打起了“社交牌”,用短視頻直播“帶貨”“帶客”,有的甚至將民宿改造成私人影院、私人廚房、私人影樓、私人桌游吧、私人寵物“招待所”等。
后疫情時代,市場主體就應該主動適應變革、苦練扎實內功、重塑商業模式。比如針對國內景區被詬病已久的同質化、重復性現象,應該利用這次契機進行梳理。要打破景區營收的空間限制,構建以IP為核心的文化生產方式,用現代科技和文化創意,展現景區內涵與價值,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景區文化符號。此外,要更深地融入“連接”和“數字化”趨勢之中,嘗試更多地擁抱大數據、VR、AR等技術。同時,要充分研究市場變化,適時推出細分旅游產品。今年端午節期間,民俗游、房車、徒步等主題游和高端親子游等產品就更受市場追捧。一句話,讓客人有良好的度假品質保障和更新鮮有意思的度假體驗。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3年的“非典”給旅游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但經過1年左右的時間,旅游市場就恢復正常增長。盡管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疫情防控成為常態,但是只要練好內功,文旅業不僅可以充當危機的減震器,也完全可以充當經濟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