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彈弓,人們總會想起孩童時“打小鳥”所用的彈弓。彈弓是一項古老的技藝,我國早在原始社會的“三皇”時期就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彈弓。彈弓由弓與彈丸兩部分組成,其中弓包括弓弦與弓弩,彈丸主要以膠泥制成。2005年,彈弓術概念開始使用,彈弓術在借鑒古代禮射思想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禮儀的規范與標準化,同時在技術動作的標準化上更具現代化特色,并融入更多的民族傳統文化特色。2009年,彈弓術為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名為“傳統彈弓術”,后被列入海淀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起源:
從彈弓到兵器
傳統彈弓指的是用弓打彈丸的彈弓技藝,這一名稱的確定主要是區別于人們一般認識中小孩玩的“Y”字型彈弓,但又保留了彈弓的歷史名稱。彈弓是一項古老的技藝,原始群居時代,人類為了生存、為了防御野獸的侵害,我們的祖先發明了彈弓,后又發展成弓箭,由弓箭又發展為弩。據說在我國原始社會的“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年代就有了較完善的彈弓。另外在古代傳說中,泰山諸神愛好狩獵,其獵必用彈弓。
中國古代認為“弓生于彈”,即認為弓箭的產生與彈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甲骨文中,“彈”的寫法是一張弓在弦的中部有一個小囊,用以盛放彈丸,表達人使弓上之丸彈出之意,這足以說明彈弓的歷史非常久遠,其傳統文化的底蘊更為深厚,而今已鮮見彈弓活動的存在又使其增添了一層更為神秘的色彩。
傳統彈弓術傳承人岳慶利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傳統彈弓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觀點認為,在沒有土葬的古代社會,家里的老人離世后會用毛草包起放到野外,后來子女不忍心父母遺體被野獸所食就用彈弓來守衛去世的親人”。
“在古代社會,傳統彈弓術主要用于表演和看家護院,因為具有一定的殺傷力,也曾是義和團作戰時所用的兵器。但從歷史記載來看,彈弓術并非是一種常見的兵器,彈弓術雖然具有一定的殺傷力,但卻不及射箭的殺傷力強。”岳慶利表示。
特色:
人弓合一 松弛有度
由于復雜的技藝和有限的殺傷力,傳統彈弓術并未成為古代軍事制式的裝備,只是成為了一種表演形式和武學技藝流傳至今。岳慶利介紹稱,傳統彈弓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技藝,在目前的文獻記載中,幾乎沒有看到其他民族使用彈弓術的歷史。
現代彈弓術在古代彈弓術的基礎之上,在發展過程中具表演性的功能。岳慶利表示,現代彈弓術講究的是動作與身體、弓與人之間的高度和諧。要求人的精神高度松弛又要高度專注,做到松弛適度,體現人心靜如水的境界。表演時,動作設計簡約而規范,形成了彈弓術特有的節奏特征。
“彈弓動作的過程是柔,結果往往是剛,過程和緩持重,而結果又孔武有力,這是彈弓術表演最大的特征,也是講中華文化中剛柔相濟之美的最佳體現!痹缿c利指出,彈弓術動作的剛與柔互為主輔,再加之瞬間出彈后的韻味美共同構成了彈弓術運動的柔和與力量之美。
對話傳承人:
走進校園口授身傳
自古彈弓術就是以師徒形式傳承,彈弓的傳授一般要求徒弟在武術的修煉上達到一定的水平,武德好,才有選擇性的口傳身授。
當代武術家、北京體育大學教授門惠豐曾在1954年跟隨武術家吳子珍學習彈弓術,為使彈弓術這一技藝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門惠豐決定將保密了半個多世紀的傳統彈弓術無償傳授給學生,這意味著斷代半個世紀,并消失了半個世紀的彈弓重新展現于世人面前。
2005年10月,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學院彈弓隊成立,近70歲高齡的門惠豐親自任教,岳慶利擔任整個彈弓隊的具體負責人,負責日常訓練的組織與繼承創新,成為門惠豐彈弓技藝的第一個傳人。
隨后,由岳慶利帶領的彈弓隊參加了第七屆和第八屆民族運動會,彈弓隊在民族運動會上的精彩展示讓不少觀眾都眼前一亮。第八屆民族運動會結束后,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學院開設了彈弓術選修課,向武術學院的學生們開放學習彈弓術這門古老的非遺技藝。岳慶利表示,彈弓術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因此考慮到安全問題,目前向有武學基礎的學生開放課程。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少學生都對傳統彈弓術很感興趣,許多學生在選擇選修課時往往把傳統彈弓術當做了兒時玩過的‘Y’型彈弓,上課后卻發現兩者之間的區別,學生們在學習彈弓術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強烈的傳統文化氣氛。作為一項技藝,學生們在短時間內無法把傳統彈弓術學精,但這項傳統技藝的精神和內涵卻印在了學生們的記憶之中。”岳慶利說道。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