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共文化場館應常按“靜音鍵”
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是合格公民的基本行為準則。在有著“精神糧倉”美譽的公共文化場館內,更應該保持相對的安靜,為包括自身在內的參觀者創造良好的觀賞環境。但目前來看,很多地方并不能實現這個“小目標”。
近日,筆者來到某省級博物館。上午9點開館時間一到,一支研學團隊帶著幾十名孩子進入博物館。安靜的館內仿佛瞬間打開了高分貝收音機,孩子們在館內追逐打鬧、吵吵嚷嚷,“好不熱鬧”。站在周圍的工作人員顯然對此習以為常,并沒有加以任何勸阻。筆者詢問其中一名工作人員為何不加以管理,得到的回復是:“管過,但效果不明顯。如果一不小心,還會讓有些家長‘發飆’。”公共文化場館的秩序管理難度由此可見一斑。
隨著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日趨接近,我國的公共文化場館在軟硬件建設方面都有了較大提升。進館人次多了,普惠的群眾多了,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營造更加文明有序的觀展、體驗氛圍?有人說,此事事關公民素質,不能一蹴而就;也有人說,可效仿其他領域建立“黑名單”,效果將立竿見影。無論是慢慢培養還是快速“剎車”,民眾都有一個共識,即:在公共場館不應大聲喧嘩,不能因一己之快而影響其他人的參觀體驗。
當前,各地的公共文化場館都在講“提效能”。筆者認為,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不僅包括更新硬件、改善服務質量,也應當包括對一些細節的改進。在公共文化場館內大聲喧嘩看似是小事,卻很可能關系到人們對公共文化場館的印象與口碑,也關系著參觀者的體驗與心情。而要在公共文化場館按下“靜音鍵”,在完善“文明參觀守則”的同時,關鍵是要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共識,即去公共文化場館要用眼睛看、耳朵聽、心靈去感受,而不應大聲喧嘩“引人注目”,影響他人參觀。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