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日前下發通知,決定開展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認定工作,持續多年的全域旅游創建工作終于迎來“國考”。
23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南京召開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工作動員會,發出率先開展省級驗收初審的動員令。
三年“播種”待“收獲”
2016年2月,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錄公布,我省蘇州市、南京秦淮區、南京江寧區、徐州賈汪區、金湖縣、鹽城大豐區、句容市和興化市等8市區入選;2016年11月,第二批創建名錄公布,南京市、高郵市等20家單位入選。
“全域旅游經過3年多的辛苦‘播種’,即將在文旅融合的蓬勃浪潮中迎來收獲季節。”省文旅廳巡視員詹庚慶表示,經過3年多的持續推進,全域旅游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從示范創建階段進入試點示范和推廣普及階段,此時啟動驗收工作,是頂層設計的要求、基層的訴求,更是發展的需求。
根據文旅部關于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的驗收評定工作部署,各省在5月1日前完成省級初審和名單上報工作。
為何此時開展評定工作?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馬曉龍解釋說,“要對全域旅游進行再認識,其內涵是改革創新發展,解決瓶頸問題,此時創建示范區可起到創新、引領、示范作用,最終達到共建共享的效能。”
將“創新亮點”變成“江蘇經驗”
記者梳理發現,文旅部制定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認定標準,在設立基礎1000分的同時,還設立一票否決項和200分的加分項。而“加分題”圍繞的正是“創新”二字。
“不搞一個模式、不走一個路徑。”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陳勁松告訴記者,首批8家創建單位均是全省全域旅游工作的先行者、探路者,各有特色、各有所長。
蘇州推出的“蘇州旅游線上總入口”,成為旅游公共服務創新的縮影。蘇州市文旅局副局長徐偉榮介紹,通過政企緊密協作,蘇州正加快打造“1+3+N”的散客服務體系。“1”是一個旅游服務總入口,包括微信、網站等線上渠道以及集散、驛站、咨詢點等線下渠道;“3”是三種大眾化自由行服務;“N”是指私人定制、落地自駕等附加的自由行服務。這一創新做法被吸納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導則》。
南京江寧區制定街道園區、村莊社區、企業景區、大學校區“四區一體”的全域旅游示范創建評價細則,形成完整的責任鏈條;徐州賈汪區以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為突破口,以生態修復為主抓手,以全域旅游引領全域經濟社會,實現“五位一體”戰略創新;鹽城大豐區打造“三通三千工程”,為全域旅游創造便捷交通條件;興化把旅游警察、旅游工商、旅游巡回法庭人員單列編制……
“我們始終圍繞一條創建主線,即突出改革創新、注重示范實效,實現旅游發展全域化、產品供給品質化、旅游管理規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省文旅廳副調研員曹益民表示,要高質量推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在全省范圍內有示范效應、可復制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將一個個創新亮點做法變成一條條“江蘇經驗”,為全省旅游高質量發展打下扎實基礎。
要“金字招牌”,更要共建共享
“驗收,只是創建的一個環節;創建示范區,只是全域旅游工作的一個階段。”詹庚慶強調,創建工作的核心不僅僅是要拿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這塊金字招牌,更多的是要堅持全域旅游這一新的發展理念,發揮好旅游業“四兩撥千斤”的綜合裂變作用,實現全域全業全民的共建共享,推動全域旅游的江蘇實踐走在全國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最前列。
“共建共享”,也正是江蘇各創建單位積極實踐的方向——
南京市文旅局副局長黃琴介紹,南京秦淮區以“轉角、遇見”為主題打造主客共享的小微空間,形成100處集借閱圖書、旅游咨詢、文創產品展銷為一體的休閑空間;句容市把廣場、菜場、停車場、垃圾場、廁所“四場一所”作為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抓手,讓市民共同參與;金湖縣探索建立全域導覽體系,在全城區建設多種類指示標牌……
以創建為引領,各創建單位公共設施持續優化,產業融合也在不斷升級。45個村莊進入首批特色田園鄉村試點陣列;選出前后兩批33家省級旅游風情小鎮創建單位;出爐13條首批省級旅游風景道建設……在我省,全域旅游產品體系和發展內涵得到不斷豐富。
共建,更要共享。徐州賈汪區設立蘇北首家淮海鄉村旅游學校、開辦旅游專業合作社28家和香包合作社10家;投資6000萬元的農谷大道集農耕體驗、蔬果采摘、休閑度假等為一體,連接鄉村旅游產業帶。去年,全區農民因旅游帶動人均增收3.2萬元。“我們會把迎檢過程,變為歸納總結、拾遺補缺、補齊短板的過程,持續推進旅游富民。”徐州賈汪區旅游發展促進中心主任趙震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