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章義和到浙江南部調研,沿線一座縣級高鐵站的一場“快閃”讓他興奮不已。春運啟運之際,一群由當地青年所組成的志愿者隊伍用新潮的“快閃”形式,演唱《常回家看看》,迎接外出打工的同鄉回村過年,那種氛圍令人溫暖。
“這是一種文化熏陶,讓人有一種近鄉情怯的感覺,種種美好的情緒自然地被調動起來。在那種場合,我參與其中,感動油然而生,平時聽慣的歌在這一刻分外動聽,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鄉情和鄉愁吧。”
章義和感慨道:“互聯網時代,一旦鄉村的文化激情被帶動起來,它的速度和力量不可預料。從脫貧解困到鄉村振興,到以后長期、可持續的發展,根本支撐還是文化。”
鄉村文化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這是好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都對此表示振奮。在他們看來,目前,鄉村文化振興正在“輸血”和“造血”的雙行道上并行。
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麗江市文化館副館長范永貞做的就是“輸血”的工作。范永貞介紹,麗江市文化館支持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要方式是舉辦下鄉文化惠民演出,針對深度貧困村每年約有30場演出。“離麗江100多公里的玉龍縣,在去年之前一直都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我們在那里建立東方文化傳承基地,從2010年一直做到現在。”
對于振興鄉村文化,“輸血”是必要的。其實鄉村一直具有自然“養育”文化產品、自我“造血”的功能。
年輕的全國人大代表雷金玉,是一位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畬族姑娘。她大學畢業后做過建筑設計師,2015年,她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優厚的薪酬,回到家鄉福建省福安后門坪村擔任村主任。
生長于斯,雷金玉深愛著這片土地滋養出來的一切傳統文化,比如畬族語言、畬族山歌、畬族舞蹈、畬族醫藥、傳統烏米飯等。因為深愛,看到近十年當地傳統文化面臨消逝的困境時,雷金玉格外痛心。“文化這種東西,你沒辦法補回來的。如果沒有人去保護和傳承,它就會消失。”
近幾年,當地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有了起色。現在當地學校都會開設課程,教孩子們畬語、畬歌等,效果顯著。“現在這些孩子會覺得‘我是畬族人,我很驕傲’。”
目前,該區域畬族文化傳承活動依然十分活躍,并在持續弘揚中繁榮發展。當下,雷金玉很希望能將畬族的美食、民俗、土特產等結合在一起,打包進行旅游開發,將其轉化為文化產業,以此加強畬族村寨自身的“造血”功能。
實際上,鄉村的“造血”潛力是巨大的,有時甚至超過了人們的想象。
在過去一年的履職過程中,章義和在鄉村調研時觀察到了鄉村“造血”新產品——“鄉村春晚”,他頗感驚喜,認為這種新的文化現象完全可以被打造為農村文化建設的平臺。
近兩年,浙江、安徽、甘肅、江西、河南等地涌現出一批農民自編自導自演、土味十足又不失精彩的“鄉村春晚”。章義和向記者展示了“鄉村春晚”的一份節目單:這臺“春晚”在浙南一個小村莊金水坑村文化禮堂舉辦,節目單上有男聲獨唱《我愛你中國》、廣場舞《嗨起來》《中國廣場舞》、越劇《送鳳冠》《金玉良緣》等。
“最近幾年,全國各地鄉鎮重視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如何讓這些設施用起來、活起來、火起來,成為一道難題。‘鄉村春晚’的舉辦有效地利用了這些文化設施,并能推進其向更適用的方向建設和完善。”章義和介紹,除了除夕,有些村莊在三月三、六月六、乞巧節、中元節、豐收節也會表演一些節目。
章義和說,這些“鄉村春晚”增加了年味,留住了鄉愁,保存了鄉音,純化了鄉情,使回家的游子對家鄉的春節多了一分留戀與期盼,也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到鄉下過年,成為新時代農村的文化新景觀。
“鄉情和鄉音,還有故鄉的味道等等,這些都是鄉愁的內涵,它們共同構成了鄉魂。如今,農村通過文化找回了鄉魂。”章義和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劉園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