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組2018年的數據。
山東接待游客8.6億人次,旅游消費總額突破1萬億元,完成旅游投資2400億元;
新評定臨沂中華奇石城等10家國家4A級旅游景區,目前全省共有1276家A級旅游景區,同比增加103家;
全省規模化開展鄉村旅游的村莊超過3500個,鄉村旅游經營業戶8.4萬戶,吸納安置就業52萬人;
……
1月23日,2019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在濟南召開,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王磊對2018年山東文化和旅游工作亮點進行總結,并展望今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重點。值得關注的是,會議發布的《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2019年工作要點(征求意見稿)》中,明確將積極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并圍繞我省中心工作發揮好文化和旅游的擔當。
改革突破再布局
“省外的一些景區與泰山景區一樣都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但他們中有的景區游客接納量和旅游消費收入卻比泰山好很多,這值得我們思考。”會議現場,類似這樣的話語頻頻出現。
打造精品就要敢于突破,實現高質量發展就需不斷創新。據了解,目前我省有11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但只有臺兒莊古城景區1家為股份制企業運營,蓬萊三仙山、煙臺南山和威海華夏城3家景區為民營企業運營,其他全部為國有企業,采用事業管理方式。業內人士認為,這種“貼政府緊、離市場遠”的景區體制,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會導致管理衙門化、運營行政化、利益部門化。
“我們的改革方向很明確,下一步應當積極推進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分離,搞活景區管理體制機制,激發景區發展活力。”王磊說。去年,我省印發實施了《大力推進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山東省全城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5年)》《山東省精品旅游發展專項規劃(2018-2022)》,構建起全省旅游發展的頂層設計。今年,我省還將繼續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和精品旅游,推動旅游產業持續向好發展。在恰當的時機召開全省旅游發展大會,謀劃新時期全省旅游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解決全省旅游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旅游產品結構不夠優化、管理經營體制機制不活等問題;加大對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督導力度,培育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典型。力爭2019年全省年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9.3億人次,同比增長8.5%;實現旅游消費總額11700億元,同比增長12%;旅游投資2590億元,同比增長7.5%。
瞄準中心抓落實
今年是山東的“工作落實年”,文化和旅游工作必須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布局開展,弘揚沂蒙精神、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施鄉村振興和經略海洋戰略、提高對外開放格局等也是我省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點。
“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山東將充分發揮文化和旅游優勢,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和發展鄉村旅游上持續發力,努力實現新突破。”王磊介紹說,去年我省積極推動鄉村旅游規模化精品化發展,積極開展旅游扶貧工作,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5.03億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消費2955億元。
今年在發展鄉村旅游上,我省將完善“山東客棧”“好客人家”等標準體系,培育一批鄉村旅游集群片區、精品旅游小鎮、鄉村旅游園區、精品旅游特色村,支持鄉村旅游重點村在景區景點、高速公路服務區、主要交通干道游客集散點等設立農副土特旅游商品銷售體驗中心。
山東海洋旅游資源豐富,但一些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王磊舉例說,海南三亞海棠灣在2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聚集了28家五星級以上酒店。在這方面,我省的差距較大,沿海7市還沒有一處真正意義上的度假酒店集群。未來,我省將圍繞海洋強省建設,聚焦打造高端休閑度假產品,重點開發海岸度假、海島觀光、海上運動、海下探險、海洋研學、文化休閑等精品產品,突出發展休閑海釣、人工魚礁、海洋牧場等項目。
找準文旅最佳連接點
文化和旅游工作具有強滲透、強關聯的屬性,與其他領域融合發展具有很大空間。山東大學旅游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剛認為,如今的文化和旅游融合,開啟了文化和旅游創新發展的新篇章:一方面促進了文化和旅游在管理、服務、產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領域進一步走向一體化,重構了文化和旅游社會治理體系,提高了管理績效;另一方面實現了文化和旅游的雙向賦能,讓“靈魂”激活了“載體”的活力,使“載體”提升和擴大了“靈魂”的功能與作用。
“除了加強內部融合,推動文化、旅游、文物理念融合、職能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外,還應強化與其他外部工作的融合,深入實施‘文化+’‘旅游+’,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跨界融合,互動融合、借力發展。”王磊表示,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廳將樹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理念,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找準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約數、最佳連接點,推動文化和旅游工作在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
據了解,根據去年山東省政府印發的《山東省精品旅游發展專項規劃(2018—2022年)》要求,在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方面,山東將按照“好客山東”誠信品牌、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城市旅游品牌、旅游產品品牌4個層面,構建山東省金字塔形的旅游文化品牌體系,打造精品節慶活動,組織各種新穎的文化節慶博覽會,利用傳統節日組織開展精品民俗旅游節慶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