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將辭,豬年將至。春節對于中國人而言,不僅僅是一個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回顧過去、珍惜現在、展望未來的特殊節點。
年年過春節,年年春節有不同。比如,在餐桌上,我們過去期盼的燉肉、瓜子在平日也能隨時吃到;在娛樂時,網絡上各種綜藝娛樂節目在平日里早已應接不暇;在人情往來上,親朋好友就算相隔萬里,也隨時可以用手機視頻連線,想見面亦不是什么難事……這些變化,曾經一度讓不少人對于過年的期盼變得沒有過去那么強烈,“年味兒”顯得有些淡了。
如果以老眼光來看,今天的“年味兒”似乎確實不能和物質匱乏的年代同日而語。但是,老“年味兒”的淡去恰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老的“年味兒”淡了,新的“年味兒”越來越濃。這其中,中國持續不斷地對外開放,無疑給春節帶來了許多新的看點、新的期盼、新的味道。
開放是一種“年味兒”,是因為物質有了更高追求。在過去,春節備受憧憬,就是因為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穿上平時不舍得穿的新衣,在物質生活上得到更充分的滿足。如今,基本物質生活早已十分豐富,開放則為國內民眾帶來了多樣的食材、異域的美酒、新潮的服飾。正是消費升級帶來的新供給和新需求,讓人們在迎接春節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期盼。
開放是一種“年味兒”,是因為精神有了更多寄托。一方面,按照中國傳統習俗,農歷新年的前幾天,人們往往不會工作,而是走親訪友、放松休閑、享受天倫。另一方面,對外開放不僅僅讓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更通暢、結算更便利,而且也包括更大范圍內信息、觀念、休閑娛樂方式的交融。近14億中國人過年期間,春節元素在走向全球的同時,來自其他國家的文化元素和娛樂方式也進一步豐富了國內民眾的精神生活。
開放是一種“年味兒”,是因為生活有了更大寬度。春節作為歷法上的傳統節日,周期是一年一次。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人們的體力勞動居多、生活節奏較慢,春節前后的“年味兒”反映的就是人們對于休息放松、犒勞自己的期盼,F在,生產力早已今非昔比,腦力勞動大幅增加、體力勞動也有了更有效的生產工具,工作節奏變得更快。這時,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便利了人員跨境交流,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利用春節假期赴國外旅行,體驗自己不曾生活過的詩和遠方。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傳統節日正被賦予嶄新內涵?梢钥隙ǖ氖,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經濟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春節也將在世界文化舞臺上收獲更多精華、展現更多精彩。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劉園香
)